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
当时,民国政府接管了清政府的邮传部,并将其改组为交通部。在交通部之下,设置了电政、邮政、路政、航政四个司,负责管理全国铁路、邮政、电政、航政等事务。
1913 年 8 月,为了培养更多的通信人才,民国政府交通部传习所设立了有线电工程班和高等电气工程班。同年,政府还在北京设立了邮电学校,开设高等班(二年毕业)和中等班(一年毕业)。
1913 年,北京无线电报局正式成立,装设了一台 5 千瓦的无线电发报机,地址位于东便门外。
1919 年 4 月,北京无线电报局迁至天坛。同年 6 月 28 日,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签对德和约,消息通过北京无线电报局传回国内,极大地鼓舞了静坐示威的学生,也推动了 "五四" 后的反帝爱国运动。
▲ 当时在天安门前示威的学生
早期的民国,处于剧烈的社会动荡期。各地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发生,老百姓的生活非常疾苦。
尤其是 1916 年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进一步分裂,出现了更多军阀,冲突变得更加激烈,兵祸也变得更加频繁。
在往往复复的混战中,军阀们发现,电报既可以掌握战场态势信息,方便自己调整兵力部署,又可以作为本方喉舌,争取舆论支持,还能赚取商电民电带来的大量收益,于是,纷纷进行染指。
当时全国各地的电报局,基本上都被军阀控制,用于谋取私利。
▲ 上海电报局旧址
以上海电报局为例,整个军阀混战期间,交通部与各派系军阀之间围绕局长职位进行了反复争夺,更换了 18 个局长。有时候,甚至出现了同时有两个局长在任的怪现状。
这些局长,任职时间最短的,只有几天,足以说明利益争夺的激烈程度。
在与地方军阀进行反复争夺的同时,民国交通部仍积极推荐国内电信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1918 年,民国政府交通部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电信条例》。该条例对电信的含义做出了明确的解释,对电信业务经营也给出了法律条文约束。
1920 年,在时任北洋政府交通部部长叶恭绰的推动下,中国正式加入《国际无线电报公约》。
▲ 叶恭绰(1881-1968)
1921 年 1 月 7 日,中国正式加入国际电报公会《万国电报公约》。
此后的数年,越来越多的大功率通信电台建立,加强了中国与外界的通讯联系,也加速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轨。
1912 年至 1927 年期间的交通部,主要由北洋派系掌控。
1928 年(民国十七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统一华北。8 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蒋介石任中华民国总统。12 月 29 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国家终于实现了统一。
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南京设立了新的交通部,率属于行政院。新交通部的职责,包括管理和运营全国铁路、公路、航空、电信、邮政等公共事业。
▲ 民国政府交通部旧址
新交通部成立后,大力推进了电信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交通部设立电政司,重新规划电政管辖区域,指导各地电信局架构建设,委派专家担任业务管理职位。
另一方面,交通部成立专业委员会研究制定电信技术标准,编写技术规范。
此外,交通部还设立了大量的电信设备制造工厂,研发生产电报电报器件,努力实现自给自足。
在交通部的努力下,全国无线电台和广播电台从无序变有序,逐渐进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全国电报电话网络建设,也进入了一个高潮期。
1931 年至 1934 年,上海、南京、天津、青岛、广州、杭州、汉口等城市陆续开办市内自动电话局。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河北、湖南等省也先后开办省内长途电话业务。
在此基础上,1934 年 1 月起,民国政府交通部计划建设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河北等九省联络长途电话线路,干线总长 3173 公里。该工程于 1936 年 2 月基本修建完成。
正当国内电信建设如火如荼之时,1937 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在全国爆发。
此后的中国,迎来了更剧烈的动荡。通信网络建设和服务,也全面进入了战时状态。
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全国抗日战场提供更可靠的通信服务,国民政府交通部制定了战时电信管理机制,成立了战时电信委员会,组建了数量众多的通信队,派往各地进行通信保障支持。
这些通信队的成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很多人为之付出了生命。
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可是,不久后,蒋介石又将中国拖入了内战的漩涡。等中国大地再次恢复和平,已经是 1949 年了。
随着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中国的通信事业,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本文由LinkNemo爬虫[Echo]采集自[https://www.ithome.com/0/575/2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