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ho

Echo 关注TA

大家好,我是Echo!

Echo

Echo

关注TA

大家好,我是Echo!

  •  普罗旺斯
  • 自由职业
  • 写了310,238,360字

该文章投稿至Nemo社区   资讯  板块 复制链接


斩不断的“父子情”:借势 Arm,苹果芯片帝国的崛起

发布于 2022/03/21 21:39 451浏览 0回复 10,125

英特尔第五任 CEO 保罗・欧德宁退休时追悔莫及的一件事,就是没对苹果 iPhone 说“yes”。

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错误决策使英特尔与移动革命擦肩而过,被拒的苹果转身与名不见经传的 Arm 公司相扶相携,成就了主宰移动互联网时代游戏规则的“王牌芯片设计师”。

从 2001 到 2016 年,十五年间,苹果重新定义了五个消费电子赛道:以 iPod 革命 MP3,以 iPhone 革命移动手机,以 iPad 革命便携式电脑,以 Apple Watch 革命电子手表,以 AirPods 革命无线耳机。

这些重塑游戏规则的颠覆性产品,都内置了基于 Arm 架构的芯片。

回溯往昔,苹果和 Arm 的命运交织远不止于此。Arm 从诞生到确定授权模式,再到开辟新的疆域,都离不开其“亲爸”苹果的助攻;苹果芯片帝国成长的背后,Arm 亦是始终避不开的主人公。

但当苹果坐稳全球顶尖芯片设计公司之位,Arm 的命运却陷入风雨飘摇,前路满是迷雾。

01. 诞生于苹果同行之手的 Arm

如果苹果没有向艾康电脑伸出橄榄枝,Arm 能否作为一家独立公司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或许要打上一个问号。

1976 年 4 月,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在美国加州库比蒂诺成立苹果电脑公司,专注于研发消费级个人电脑(PC)产品。三年后,奥地利籍物理学博士赫尔曼・豪瑟和英国工程师克里斯・柯里在英国剑桥创办了一家电脑公司艾康电脑(Acorn Computers)。

▲ 艾康电脑创始人赫尔曼・豪瑟和克里斯・柯里

Acorn 英文含义为橡果,关于其命名来源,还有个有趣的传闻,说是创始人想让公司在电话黄页里排在苹果(Apple)公司的前面。后来因其对 80 年代 PC 革命初期的贡献,艾康也被人称为“英国的苹果公司”。

而 Arm 设计的出现,就要从艾康开发 BBC Micro 计算机的契机说起。

1981 年,英国广播公司(BBC)计划在英国推出一套计算机普及节目,为此广发“英雄帖”,想要一款与节目配套的标准电脑。艾康团队果断抓住机遇,只用一周左右时间就造出满足 BBC 需求的微型电脑 BBC Micro。

▲ BBC Micro

但棘手的问题仍摆在艾康面前,BBC 要求这台电脑售价不超过 500 英镑,可当时一颗摩托罗拉 6800 系列微处理器的成本就高达 100 英镑,根本没法将电脑价格控制到 500 英镑以内。

艾康想请英特尔提供 80286 芯片的技术资料,又遭拒绝。就在它四处碰壁之时,其工程师看到了一份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伯克利 RISC 计划》白皮书,这让艾康团队萌生了自研芯片的念头。

指令集架构(ISA)是架起芯片与软件操作系统之间沟通桥梁的标准语言,风靡 PC 处理器界的 x86 指令集架构即属于复杂指令集运算(CISC)架构,用于实现复杂度较高的硬件执行命令。

相比之下,伯克利提出的精简指令集(RISC)总指令集数更为精简、优雅、灵活,能大幅降低特定任务的芯片设计复杂度和成本。这正合艾康对芯片的需求。

1983 年 10 月,“艾康精简指令集架构处理器的微型计算机计划(Acorn RISC Machine)”启动。经过一年半的开发,第一颗基于 Arm 架构的芯片 ARM1 终于诞生,这也是全球第一款基于精简指令集的商用芯片。

▲ Acorn RISC Machine

英国时间 1985 年 4 月 26 日 15 点,第一批搭 ARM1 芯片的电脑成功启动,开机画面上显示:“Hello world,I am Arm”。

▲ BBC Micro 电脑中的 Arm 芯片

这是 Arm 故事的起点,37 年后的今天,它所主宰的疆域将远远超出英国,遍布整个世界。

02. 苹果与艾康“生子”,为牛顿电脑造芯

Arm 架构初出茅庐之际,英特尔 x86 架构已与微软 Windows 操作系统组成“WinTel”联盟,并逐步成为全球 PC 行业的黄金标准。

相比 x86 架构,Arm 架构的功耗和成本更低,但在性能方面难以与之匹敌。到 1985 年,Arm 芯片在 PC 市场上表现平平,艾康和苹果亦在 PC 领域销量不济,乔布斯被苹果董事会撤去经营大权。

两家失意的电脑公司很快产生交集。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苹果正在为其即将上市的牛顿掌上电脑 Newton MessagePad 寻找一种合适的移动处理器,这时苹果的芯片代工合作伙伴 VLSI 将拥有低功耗、高效能芯片的艾康介绍给了苹果。

▲ 苹果于 1993 年推出首款搭载 Arm 芯片的设备 Newton Message Pad

双方一拍即合,时任苹果首席科学家的拉里・特斯勒(Larry Tesler)当即决定,在牛顿掌上电脑里使用根据该产品需求做调整的定制版 Arm 芯片。

做调整需要开销,但艾康的钱不够用。于是 1990 年秋天,苹果、VLSI 和艾康花了六周时间就合资事宜进行谈判,最终决定苹果出钱、艾康出人、VLSI 提供工具技术,三家公司共同创立一家芯片合资公司,公司名由“Acorn RISC Machine”改为“Advanced RISC Machine”,简称 Arm。

1990 年 11 月 27 日,在英国剑桥的一个谷仓,Arm 开始了它的传奇之旅。

▲ Arm 最开始的办公地点在一个谷仓

创立伊始,艾康与苹果各占了 43% 的 Arm 股权。艾康除了出资外,还提供了 12 名工程师作为 Arm 的初始成员,VLSI 则在出资 25 英镑的同时,包揽了 Arm 的芯片代工生产需求。

苹果牛顿掌上电脑的订单,为 Arm 撑起了初期的营生。但因为苹果高估了当时可利用的技术,苹果牛顿掌上电脑市场表现不太好。这令 Arm 高层意识到,要保持成功,不能依赖个别产品。

于是,时任 Arm CEO 的卢宾・萨克斯比(Robin Saxby)决定启用 IP 商业模式,也就是将自家的芯片设计知识产权(IP)授权给更多芯片公司,靠收取前期授权费(license)和后期版税(royalty)来营生。从此,全球芯片设计从业者都可以是 Arm 的客户。

▲ Arm 的商业模式

这一时期,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分工开始细化。中国台湾晶圆代工企业台积电的崛起,改变了传统芯片公司大包大揽芯片全产业链的垂直一体化生产模式(IDM),IP 授权、芯片设计、代工、封装等环节分离的商业模式登上历史舞台。

就在不久之后,苹果对 Arm 的投资将襄助苹果起死回生,并在未来为苹果带来丰硕的回报。

03. 苹果卖 Arm 股份自救

1990 年,艾康因陷入经营危机被当时的 IT 巨头 Olivetti 收购,Arm 公司彻底独立出来。

在新的十年间,年轻的英特尔与微软的联手称霸 PC 市场,终结了他们昔日大客户、此前电脑“一哥”IBM 统治的电脑时代,并分别成为微处理器和 PC 软件界的世界领袖。

▲ 基于安迪・格鲁夫在英特尔的报告(来源:《战略思维》)

当时采用 IBM PowerPC 芯片和自家操作系统的苹果电脑,无力抵抗 WinTel 联盟带来的狂风骤雨。苹果在 PC 市场份额一路下滑,到 90 年代中期,已经面临巨大的亏损。

1997 年,乔布斯回归苹果时,苹果只有近 4 亿美元左右的盈利。为了扭转苹果的惨淡经营,乔布斯在接下来两年间做了两个关键举措:其一,在苹果距离破产仅剩 90 天时,拉微软对其投资 1.5 亿美元;其二,停产牛顿掌上电脑,并开始出售苹果持有的 Arm 股份。

从 1998 到 2003 年,苹果以 11 亿美元的价格出售其在 Arm 的股份。Arm 股份换来的救命钱,被苹果用于推进新项目数字音乐播放器 iPod 的研发。

2001 年 10 月 23 日出场的第一代 iPod 轰动一时,以独特外观与人性化的操作方式,成为划时代的革命性产品。iPod 系列产品的成功,不仅将苹果拉离死亡边缘,从一个小众品牌推向主流市场,亦将苹果的产品范围从电脑扩展至消费电子。历代 iPod 产品均采用 Arm 芯片。

而在苹果竭力摆脱自身困境的同一时期,新兴的手机市场拔地而起,一扇通往未来移动时代的大门正向 Arm 缓缓敞开。

PC 对芯片的核心诉求是性能高、能跑复杂应用,但当市场开始转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游戏规则变了,功耗低、省电、续航能力强成为消费者的新诉求。这一诉求恰恰是 x86 架构的短板、Arm 架构的长处。

与此同时,Arm 的 IP 授权模式,使其与合作伙伴形成了“双赢”的共生关系。获得 Arm 授权的芯片企业能把重心放在整体芯片的设计与销售上,并摊薄了研发成本。Arm 则作为核心技术的输出者,站在整个芯片设计业价值链的顶端,且无需承担芯片设计失败的风险。

凭借低功耗技术优势以及具有开创意义的 IP 授权商业模式,Arm 在移动芯片领域的出货量开始爆炸式增长,并迅速称霸全球手机市场。

▲ 2000-2014 年 Arm 处理器出货量(图源:recode)

2005 年,全球 98% 的手机都搭载了至少一颗 Arm 芯片。在接下来的 15 年,Arm 更是成为一统移动终端消费电子市场的芯片标准。而 PC 芯片霸主英特尔却陷入了创新者的窘境。

04. 一统移动互联网时代:无处不 Arm

2005 年 6 月 6 日,英特尔第五任 CEO 欧德宁穿上英特尔标志性的兔子服(Bunny Suit)工装,风风光光登上苹果 WWDC 大会,和乔布斯一起宣布:苹果电脑 Mac 将换用英特尔芯片。

▲ 乔布斯(左)与欧德宁(右)宣布英特尔 Mac 将搭载英特尔芯片

这是英特尔在 PC 领域的又一个胜利时刻。沉浸于喜悦中的欧德宁,却忽略了一场划时代的变局:PC 时代走到瓶颈,智能手机时代赶来接棒,而新晋大客户苹果,正是发动创新革命的关键引擎。

一个改变重新定义手机的革命性产品 —— 第一代 iPhone 正在研发当中,它的出现,将让当时的行业巨头诺基亚和黑莓很快变得无足轻重。

令人唏嘘的是,80 年代在存储芯片领域被日企逼至绝境时,英特尔正是凭借抓住 PC 兴起之机转型微处理器供应商,登顶全球半导体霸主的王座。但当苹果找到英特尔,希望它能为 iPhone 提供移动芯片时,英特尔却未能对这个冲着自己敞开大门的新兴领域怀有足够的敬畏之心。

欧德宁认为,无法确定 iPhone 的未来,苹果开价又低于预期,这笔利润稀薄的买卖,对于能在 PC 芯片上大赚特赚的英特尔并不划算。多年后,欧德宁回想起这一决定,感到无比后悔:“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产出已然高出投入不知多少倍了,iPhone 的成绩显然也出乎了每个人的预料。”

英特尔亦有过基于 Arm 的 XScale 芯片业务。说起来,XScale 也与苹果颇有渊源,其前身是英特尔 1997 年从 DEC 公司收购来的 StrongARM 架构,苹果曾在其牛顿移动设备中使用 StrongARM 芯片。

XScale 一度成为掌上电脑芯片领域的主宰者,还曾开发一款基于 Arm 的手机芯片,被当时业界称为仅次于德州仪器芯片的第二大智能手机芯片。然而推进 XScale 业务近十年后,2006 年英特尔却将它转手约 6 亿美元卖给了美国芯片公司 Marvell。待日后英特尔再想切入移动领域,为时晚矣。

2007 年 6 月初,苹果发布革命性产品 iPhone,移动互联网到了黎明破晓时分。5 个月后,谷歌推出了第一版开源的安卓操作系统,高通推出首款骁龙处理器骁龙 S1,采用 Armv6 架构。

经过四年的市场厮杀后,谷歌安卓系统跃居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机操作系统,高通骁龙处理器则为绝大多数安卓手机的芯片供应商,谷歌安卓和高通因而被赐予对标 PC 市场 WinTel 联盟的新名号 —— 手机市场 Quadroid。

▲ 2009-2018 年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占有率变化

在这智能手机市场洗牌的四年间,苹果也开始未雨绸缪,筹备自己的芯片团队。此后无论全球移动芯片市场如何风云变幻,苹果、高通、华为、联发科、紫光展锐…… 几大头部玩家的核心芯片产品,均离不开 Arm 架构的授权。

05. 孙正义心中收购 Arm 的种子,是乔布斯埋下的

在距离英国近一万公里的日本,一家互联网服务商软银集团开始筹谋收购 Arm 公司。

2006 年,软银集团斥资 155 亿美元收购全球移动通信巨头英国沃达丰日本分公司。这一收购前不久,软银创始人孙正义拿着将 iPod 与日本手机融合的草图赶到苹果总部与老友乔布斯见面。

▲ 孙正义(左)与乔布斯(右)合影

乔布斯瞄了一眼草图,在对新产品贯彻极端保密原则的前提下,给了孙正义一个提示:“制造最强移动设备的时候到了,这一点我也完全赞同。”

此次见面,为后来软银在日本独家销售 iPhone 埋下伏笔,也促使孙正义开始思考:乔布斯最强移动设备的“大脑”,用的是什么样的 CPU 呢?

据孙正义推测,乔布斯这样一个对美观有极致追求的人,“绝不会选择那种电池凸出像癞蛤蟆一样的丑陋设计。”层层抽丝剥茧后,他下定结论:“Arm 将掌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平台。”

看好 Arm 未来的孙正义,让软银相关团队研究收购 Arm 的事宜。但软银因忙于沃达丰日本分公司的重建工作,搁置了收购 Arm 的设想,这一搁置,就到了十年之后。直到 2016 年 7 月,软银才宣布拟斥资 243 亿英镑收购 Arm 公司。

▲ 截至 2020 年 2 月,Arm 芯片出货量逾 1600 亿颗

而在软银从初有计划到正式收购 Arm 公司的十年之间,苹果基于 Arm 架构,垒砌起一个覆盖全产品线的芯片帝国。

06. 苹果的第一颗自研 Arm 芯片

历史不时会进入轮回。就像 70 年代惠普五连拒绝生产沃兹尼亚克和乔布斯设计的电脑,迫使两人成立苹果电脑公司自己造电脑一样,苹果与第三方芯片公司在芯片设计方面的分歧,令乔布斯开始考虑组建苹果自己的芯片研发队伍。

苹果前三代 iPhone 搭载的均是基于 Arm 的定制系统级芯片(SoC)。此前三星曾为苹果生产数千万个 iPod 播放器所用的简化版 Arm 芯片,苹果也把初代 iPhone 的芯片业务外包给三星,但在和三星谈判时,苹果的弱势暴露出来 —— 没有自己的芯片专家,对芯片设计了解不足,结果三星为初代 iPhone 生产的 APL0098 芯片性能一般。

乔布斯意识到,要保持苹果的领先优势,必须有一支自己的芯片设计团队。苹果一边与 Arm 公司及英国 GPU IP 供应商 Imagination 达成授权协议,使苹果能与三星一起研发和优化移动芯片,另一边积极吸收芯片人才,不断壮大芯片研发实力。

2010 年,苹果革命性产品平板电脑 iPad 问世,出人意料的是,iPad 并没有像苹果 Mac、Apple TV 机顶盒等产品线那样采用英特尔的芯片,而是搭载基于 Arm 架构的苹果自研 A4 芯片。除了 iPad 之外,该芯片还被用到了 iPhone 4 以及重新设计后的 iOS 版第二代 Apple TV 机顶盒中。

而在 iPad 项目开始运转之初,乔布斯原本计划在 iPad 中采用英特尔凌动(Atom)芯片,但开发 iPod 的功臣、酷爱赛博朋克造型的苹果工程师托尼・法德尔(Tony Fadell)竭力反对这一想法,并力挺擅长低功耗的 Arm 芯片。

在一次会议中,当乔布斯坚持信任英特尔会做出最优秀的移动设备芯片时,法德尔吼道:“错了,错了,错了!”他甚至把自己的名牌拍在会议桌上,威胁要辞职。

最终,乔布斯听从了法德尔的建议。当然做此决定的另一重原因,也是与英特尔难以达成一致。

乔布斯回忆说:“多年来,我们都跟英特尔反映,他们的图形芯片很差劲儿。”一开始,苹果和英特尔一起做出了很棒的东西,但这一合作没继续下去,原因有二:一是乔布斯认为英特尔太慢了,就像蒸汽轮船一样,不是很灵活;二是他不想把什么都教给英特尔,因为担心英特尔可能把苹果的东西卖给其竞争对手。

苹果在 2008 年收购了一家拥有 150 人的微处理器设计公司 P.A. Semi,同年获得 Arm 芯片技术授权,由此开始基于 Arm 架构的自研芯片之路。

2013 年,苹果推出首款真正量产的 64 位 Armv8 处理器 A7 芯片,它采用 28nm 制程和全新 Cyclone 内核,在整个手机应用处理器领域一骑绝尘。

▲ 苹果 A7 芯片

无论对苹果还是芯片界,这只是个变局的开始。

一方面,三星的快速发展和抄袭 iPhone 事件使它与苹果的关系越发恶劣,苹果转而将 20nm A8 处理器的巨额订单交给台积电。此时英特尔已开始量产 14nm,芯片制程领先于台积电,而苹果抛出的橄榄枝,助推了台积电加紧研发和大扩产能。

日后当台积电凭借率先实现 7nm 量产坐拥晶圆代工半壁江山时,三星的制程工艺研发节奏总比台积电慢上一拍,而英特尔的 10nm 产品还没大规模落地到市场中。

另一方面,苹果悄然积累的芯片研发实力逐渐崭露头角,它开始快马加鞭地将一众手机应用处理器设计商远远甩在身后。

07. 借势 Arm,平地而起的苹果芯片帝国

2014 年,苹果进一步在 A8 和 A8X 处理器上优化 64 位 Cyclone 架构,并采用 20nm 制程工艺。

此时,三星和高通都尚未生产出适合手机的 64 位 Arm 芯片,英特尔也一直没能在移动芯片市场展现出较强的吸引力。第二年,英特尔不再在财报中公布移动部门的业绩,英伟达则直接放弃移动设备市场。

而苹果芯片还在雄赳赳大步向前迈,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无线耳机、笔记本电脑及台式机主机…… 基于 Arm 架构,苹果自研通用芯片架构陆续触达其每一个产品线。

▲ 2014 年苹果初代可穿戴智能手表 Apple Watch 中搭载的苹果自研 S1 芯片

2016 年后,苹果初代无线耳机 AirPods 搭载了其自研 W1 芯片,可实现无线连接管理以及与 iPhone、iPad 的快速配对与连接功能。这一年,苹果还开始在全新 MacBook Pro 电脑中采用 T 系列安全协处理器,用于控制新增的 Touch Bar 触控条、Touch ID 安全加密等任务。

2017 年 9 月,苹果推出面向 iPhone 的首款自研 AI 仿生芯片 A11 Bionic,它首次搭载了苹果自研三核 GPU 和用于加速 AI 任务的神经网络引擎(Neural Engine)。直至今日,苹果 A 系列芯片始终是手机应用处理器领域的珠峰,令其他对手难以望其项背。

▲ 2010-2017 年苹果各终端设备搭载的自研芯片

苹果的造芯版图还在扩张。2019 年 3 月,苹果时隔三年发布的新款 AirPods 采用了全新 H1 芯片,相较之前的 W1 芯片,H1 加强了无线连接表现和续航能力。2020 年 6 月,苹果又宣布将在 Mac 产品引入自研 Arm 架构芯片,预计从英特尔芯片到苹果自研芯片的过渡期为两年。

站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苹果硬件技术高级副总裁 Johny Srouji 公布了阶段性成果:短短十年间,苹果已交付了 20 亿个 SoC 和数十亿其他芯片。

今天,苹果的“两年换芯”大计仅差最后一步。在苹果于 2022 年 3 月宣布其主机 Mac Studio 用上 M1 系列旗舰版芯片 M1 Ultra 后,只待 Mac Pro 换芯,苹果所有 Mac 产品线将全面应用自研芯片。

▲ 苹果自研 M1 系列电脑芯片,从左至右:M1、M1 Pro、M1 Max、M1 Ultra

然而,当苹果稳定释放新的芯片大招,Arm 的命途却变得如风中飘絮般飘摇不定。

08. 梦碎物联网,Arm 重赴上市路

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做的物联网梦,拖累了 Arm 寻找手机市场之外增长曲线的进程。

彼时孙正义一腔热血,笃信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是未来趋势。按照当时相关机构的预测,到 2020 年,物联网设备安装量将达到 260 亿。而 Arm 如果能攻下绝大多数物联网设备,那收益可想而知。

这也是为何软银在收购 Arm 时,提出了比 Arm 股票史上最高值还溢价超 40% 的全现金收购价,甚至不惜出售阿里的股票来筹集这笔交易款项。

而在软银收购 Arm 的 2016 年,Arm 根基最稳的市场 ——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增长率已降至个位数,并在 2017~2020 年期间连年同比下滑,直到 2021 年才恢复到个位数的增长率。

为了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创造新的收入来源,Arm 开始在软银的支持下大举扩充团队。

2018~2020 财年,Arm 团队分别增加了 1034 人、101 人和 751 人,2021 财年其员工数又增加 7.9%,经营成本也随着团队规模扩张而不断上涨。

但倾斜向物联网领域的资源,并没有给 Arm 带来丰厚的盈利。碎片化的物联网设备市场发展速度不及预期,多位曾负责 Arm 物联网业务的高管在离职后透露,Arm 的物联网业务进展较为缓慢 。

软银财报数据显示,Arm 的成本从 2015 年的 7.16 亿美元增长到 2019 年的 16 亿美元,其收入却增长趋缓,2017~2020 财年收入年增长率不到 5%。2015~2019 财年,Arm 净利润分别为 8.43 亿美元、8.27 亿美元、4.36 亿美元、2.79 亿美元和 2.76 亿美元,这一数据到 2020 财年已变为亏损。

▲ 2015 年~2020 年 Arm 收入及调整后息税前利润变化(图源:英国金融时报)

2020 年 7 月,Arm 宣布将其两个物联网服务业务 IoT Platform 和 Treasure Data 分拆,并转让给软银集团,自己则更加专注于核心 IP 业务上。没过一周时间,外媒又爆料称,已然债台高筑的软银集团正研究各种选择,包括全部或部分出售 Arm,或者让 Arm 重新上市。

紧接着便是轰动全球科技圈的英伟达并购 Arm 事件。2020 年 9 月,英伟达宣布将以约 400 亿美元从软银手中收购 Arm,交易计划在 18 个月内完成。

这一交易自公布后便引发众多 Arm 老客户的公开反对,尽管英伟达一再允诺不会改变 Arm 的开放和中立,也不会将 Arm 的大本营从英国迁移至美国,但事关业务安全,许多 Arm 客户并不买账。

最终,这一巨额跨国并购交易在 2022 年 2 月画上了句号,英伟达和软银宣布,因重大监管挑战阻碍交易完成,并购交易就此终止。不久后英特尔 CEO 基辛格曾表示,如果有财团将 Arm 收入麾下,英特尔有兴趣参与其中。

在推进与英伟达并购交易的过去一年,Arm 更正了业务重心,从收效甚微的物联网转向拥有更多大型客户的数据中心、网络设备和汽车领域。得益于 5G 智能手机、5G 基站网络设备和服务器出货量的增长,其全球业务开始恢复增长动力。但和 x86 架构相比,迄今 Arm 在服务器领域的市占率仍是“小巫见大巫”。

▲ 2017 财年-2021 财年 Arm 净销售额分布变化(来源:Statista)

为了确保在市场机遇和成本约束之间取得合理平衡,Arm 于 2022 年 3 月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 12%~15%,共涉及大约 1000 名员工,其中大部分是在英国和美国工作的员工。

当前 Arm 在全球约有 6400 名员工,其中有 3500 名员工在英国。据外媒报道,新任 Arm CEO 瑞阁思(Rene Haas)在给员工的备忘录中承诺,大部分裁员不会影响到工程师。

如今,Arm 正在准备在 2023 年 3 月前重启上市,这个移动计算领域基石般的存在,将再度被摆在资本面前待价而沽。

09. 结语:两个商业传奇的命运共振

当时光的列车驶过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岁月,苹果和 Arm 这两家技术领袖,在相互扶持的共生关系下,命运纠缠共振,成就了彼此。

苹果的创新需求带来了 Arm 崛起的第一桶金,并以其行业领导者的影响力帮 Arm 扩大生态版图;Arm 的技术进化,又加速苹果芯片帝国的构筑。

正如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言,现代商业革命的经济特征始终伴随着两大特征 ——“永不停止的狂风”与“创造性的破坏”。技术浪潮永远推陈出新,当年曾向旧秩序发起挑战、引领科技新革命的苹果和 Arm,如今身份已经转变守擂者。

尽管 Arm 的命运簿上写满了未知数,苹果亦背负着巩固其创新领导者地位的压力,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两家立于移动时代潮涌浪峰的企业,正涌动着改变的渴望,它们不断地拓展边界,试图在过去的辉煌上叠加出新的价值。


本文由LinkNemo爬虫[Echo]采集自[https://www.ithome.com/0/608/931.htm]

本文标签
 {{tag}}
点了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