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可换镜头相机市场里,四五千元价位的产品通常会被发烧友、职业摄影师视作“玩具”。但当“玩具”拥有了 DIGIC X 数字影像处理器,情况立刻就不一样了 —— 今天我们聊聊佳能新近推出的青春专微 EOS R50,ET 愿称之为“玩具”中的战斗机。
产品概述
佳能 EOS R50 发布于 2023 年 2 月 8 日,是一款 RF 卡口的 APS-C 画幅微单相机。它有黑色、白色两种机身配色,官方定价单机身 4599 元,包含 RF-S18-45mm 镜头套机 5599 元。
主要参数:APS-C 画幅约 2420 万像素 CMOS | DIGIC X 数字影像处理器 | 第 2 代全像素双核对焦 | EOS iTR AF X(支持人 / 动物 / 赛车检测)| 电子前帘快门最高 1/4000 秒、最高 12FPS | 电子快门最高 1/8000 秒、最高 15FPS | 无裁切 4K 最高 30p 视频拍摄 | 0.39 英寸约 236 万点 EVF | 3.0 英寸约 162 万点旋转触摸屏 | UHS-I SD 卡 | 支持 USB 充电 / 供电 | 标准重量黑色约 375g、白色约 376g(含电池和存储卡)
简评和购买建议
佳能 EOS R50 不仅在画质、对焦、视频、续航等方面具有相当突出的表现,同时机身小巧、外观时尚,对于学生、初学者、家庭用户应该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家庭用户可以在 EOS R50 上得到兼具易用性与高性能的良好拍摄体验,在日常记录、儿童 / 宠物拍摄中获得更好效果。预算有限的摄影爱好者也能通过 EOS R50“上车”面向未来的 RF 卡口系统,它的基础性能完全能支撑你走完初学阶段了。
对于拥有 EOS R 系列更高端机型的朋友来说,EOS R50 也很适合买来送给家人 —— 这样出门拍摄时候就能共用镜头了 ^_^
▲ 董事长用 EOS R50 和 RF70-200mm F4L IS USM,背后是我带着的 EOS R7 和 RF100-500mm F4.5-7.1L IS USM。
进一步了解
机身:
EOS R50 的机身紧凑小巧,可以搭配小型相机包,也可以放入大多数随行通勤包中。机身正面蒙皮不仅增加了握持感,也提供了更好的触感与品质感。
翻折式触摸屏有利于高低角度的拍摄,在自拍、直播中也让我们更方便的取景构图。EOS R50 相对于高端产品有一些简化,但在屏幕上,3 英寸约 162 万点无论是色彩还是细腻程度都在主流标准以上。
成像质量:
EOS R50 采用了 APS-C 画幅约 2420 万像素 CMOS。大尺寸传感器具有更好的单像素质量,在弱光拍摄中提供更清晰的图像细节。配合在近摄特写,又或者使用中长焦、大光圈镜头时,可以营造出真实、自然的背景虚化。
▲ RF-S18-45mm F4.5-6.3 IS STM
45mm | F8 | 1/160s | ISO-100
▲ RF70-200mm F4L IS USM
184mm | F4 | 1/25s | ISO-400
这里必须要 "Cue" 一下 RF50mm F1.8 STM。它的价格只有一千多元,是同类产品中性价比最突出的。得益于全像素双核对焦的快速精准与 DIGIC X 处理器的实时“数码镜头优化”,RF50mm F1.8 STM 的实拍效果相比数码单反同规格产品也有了进一步提升。
▲ RF50mm F1.8 STM
50mm | F2 | 1/80s | ISO-200
拍摄性能:
正如引言提到的,DIGIC X 数字影像处理器的加入让 EOS R50 变成了“玩具”中的战斗机。一方面,EOS iTR AF X 智能识别与追踪可以在整个画面上快速识别人物、动物、赛车 *。大大减少了手动选择对焦点的操作次数,显著提高了拍摄成功率。另一方面,电子前帘 12 张 / 秒、电子快门 15 张 / 秒的连拍速度也是以往这个价位数码单反产品不敢想象的。
* 人物的眼睛 / 面部 / 头部 / 身体,动物(猫 / 狗 / 鸟)的眼睛 / 面部 / 身体,赛车的整体 / 局部。
▲ RF70-200mm F4L IS USM | 164mm | F4 | 1/1600s | ISO-100
▲ 上图细节放大
以上性能提升不仅让 EOS R50 在面对同价位其他相机时拥有更强的产品竞争力,更能让手机用户感受到使用专业相机的拍摄魅力 —— 并且不用花太多钱、也不会很笨重。
需要指出的是,EOS R50 的持续连拍能力有些弱(特别是使用 RAW 格式时)。这是成本和定位决定的,对这方面有更高要求的消费者可以关注下 EOS R10 和 EOS R7。
视频功能:
同样受益于 DIGIC X 数字影像处理器,EOS R50 在视频拍摄方面也有很多优秀特性,具体包括:
- 基于 6K 超采样的 4K 视频,从 24p 到 30p 没有视角变化,更多细节、更少伪色;
- 支持 5 轴抖动补偿的数码 IS,可以让画面更稳定(新算法优化了屏幕边缘效果);
- 选择 HDR PQ 时可记录 4:2:2 10bit 视频,保留高光细节,获得更大后期空间;
- 支持全高清 100p / 120p 高帧频视频,实现戏剧化的 4 倍慢动作效果;
- 支持自动水平校正,减少后期处理工作(尤其是不方便调节水平的液压云台);
- 搭配兼容镜头时,可在拍摄视频时开启对焦呼吸校正(特别适合静物 / 微距拍摄)。
* 24p 即 23.98fps、30p 即 29.97fps、120p 即 119.88p
最后,EOS R50 还支持“特写演示用自动对焦”,会比普通模式更快对距离镜头近的物体做出反应,很适合时下流行的带货直播模式(数码博主拍摄产品讲解视频时也很有用)。此功能可以配合视频通话 / 流式传输功能一起使用。只需要用普通 USB 线缆连接电脑,即可变身成为网络摄像头。
操控界面:
EOS R50 的开关、模式转盘均集中在右手区域,可以做到单手操作。它的操控界面比较简洁,只有 1 个指令拨轮和少量自定义按键 *。但在全触摸菜单的配合下,我们依然可以快速设定曝光、拍摄参数,更改对焦位置和追踪目标。
* 短片拍摄按钮、感光度、自动曝光锁、方向键可以自定义设置。
为了方便零基础用户,佳能在 EOS R50 上提供了场景智能自动、混合式自动、特殊场景、创意滤镜等自动模式,并且加入了创意包围和自动合成。相信大家可以在上手后快速找到拍摄感觉。
特殊场景-> 平滑皮肤▲ RF-S18-45mm F4.5-6.3 IS STM
18mm | F4.5 | 1/500s | ISO-100
场景智能自动-> 创意包围▲ RF50mm F1.8 STM
50mm | F2.8 | 1/500s | ISO-800
创意滤镜-> 水彩画▲ RF-S18-45mm F4.5-6.3 IS STM
31mm | F7.1 | 1/160s | ISO-100
镜头:
EOS R50 的套机镜头为 RF-S18-45mm F4.5-6.3 IS STM。它采用了折叠式结构,收纳状态下的厚度只有约 44.3mm,连同 EOS R50 可以放入大衣口袋中。性能方面,RF-S18-45mm F4.5-6.3 IS STM 提供了约 29-72mm 等效焦距和最大 4 级防抖,导螺杆单元的 STM 步进马达也能实现平滑、安静的快速对焦。
▲ RF-S18-45mm F4.5-6.3 IS STM
18mm | F8 | 1/20s | ISO-100
与 EOS R50 同期登场的还有一款 RF-S 远摄变焦镜头 RF-S55-210mm F5-7.1 IS STM,提供约 88-336mm 等效焦距。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在 EOS R50 上直接安装 RF 全画幅镜头(例如前面提到的 RF50mm F1.8 STM),又或者通过转接环使用 EF / EF-S 镜头。
▲ 转接佳能 EF-S 18-135mm F3.5-5.6 IS USM 镜头及 EZ-P1 电动变焦底座。
续航:
在试拍过程中,EOS R50 带给我的最大惊喜是续航能力。以前也用过使用 LP-E17 电池的微单,当时感觉包里放 3 块电池才有安全感。这次无论拍照、拍视频,还是在“视频通话 / 流式传输”模式下连续直播 1 小时 *,1 块电池就够了,连红电提示都没有出现过!
* 搭配 RF-S18-45mm 镜头,关闭屏幕,开启“特写演示用自动对焦”。
EOS R50 还支持 USB 充电和 USB 供电。USB 充电时需要使用原厂 LP-E17 电池和 Type-C to Type-C 数据线;而供电时则需要移动电源 / 充电头支持 9V 3A PD 输出。
包装内依然配送了座充,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使用习惯的用户。
更多样张
▲ RF50mm F1.8 STM
50mm | F1.8 | 1/250s | ISO-100
▲ RF50mm F1.8 STM
50mm | F1.8 | 1/250s | ISO-100
▲ RF-S18-45mm F4.5-6.3 IS STM
18mm | F5.6 | 1/30s | ISO-160
▲ RF-S18-45mm F4.5-6.3 IS STM
45mm | F11 | 1/50s | ISO-160
▲ RF-S18-45mm F4.5-6.3 IS STM
37mm | F8 | 1/60s | ISO-800
▲ RF-S18-45mm F4.5-6.3 IS STM
32mm | F8 | 1/20s | ISO-1000
▲ RF-S18-45mm F4.5-6.3 IS STM
18mm | F11 | 1/250s | ISO-10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相机笔记 (ID:xjbiji),作者:滕飞 et
本文由LinkNemo爬虫[Echo]采集自[https://www.ithome.com/0/677/2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