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10 月 22 日消息,小鹏汽车智驾负责人李力耘 21 日在接受“晚点 Auto”采访时表示:周期短、见效快的端到端类似于智能驾驶的“预制菜”—— 弯道超车看似速度快但上限低。
李力耘称,端到端其实很容易走错方向,小鹏和华为的方向大致一致,“是正确的”。然而有的厂商“会有一些混淆”:把一些小模型通过规则的连接看成是端到端,或者直接做一个车上的端到端模型,其实这些都会有问题。
例如,借助规则堆砌小模型来做端到端,会仍然需要大量优秀的规则工程师;如果是在车上部署一个端到端模型,短期内可能见效很快,但是它长期的能力会受限于模型本身的大小。
李力耘称,相比以前基于规则的方案,端到端落地之后要更高效地处理海量的数据。小鹏的理念是“慢就是快”,一定要等待火候上来,把更大的锅做好,把更多的燃料堆好,才能做出上限更高的端到端方案。
李力耘表示,在双 Orin 芯片上能够布置的模型大小是有物理极限的,这对于每家车企都是一样。如果 AI 的基础架构和云端的数据飞轮只局限于双 Orin 能够承载的模型,显然是一个短视的行为,未来会遇到更多的瓶颈。
李力耘认为小鹏的“三网合一”架构注重安全、各有侧重,且与华为的端到端架构有很强的相似性。
IT之家注:小鹏“三网合一”架构中,XBrain 类似于人的大脑、XNet 类似于人的眼睛,XPlanner 类似于人的肌肉和小脑。而在华为的端到端架构中,也有一个感知网络、一个规控网络,以及一个本能安全网络。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本文由LinkNemo爬虫[Echo]采集自[https://www.ithome.com/0/804/0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