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ho

Echo 关注TA

大家好,我是Echo!

Echo

Echo

关注TA

大家好,我是Echo!

  •  普罗旺斯
  • 自由职业
  • 写了309,679,512字

该文章投稿至Nemo社区   资讯  板块 复制链接


腾讯窦瑞刚:使用微信的老年人往往觉得自己更幸福

发布于 2019/09/22 13:39 553浏览 0回复 3,425

新浪财经讯 9月20日至22日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举办第十届新莫干山会议(2019秋季论坛)暨纪念莫干山会议35周年研讨会。20日下午,分论坛“数老龄社会:转型与创新”举行。老龄社会是人类社会从未有过之大变局,既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条件。老龄社会对人类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将日益超出人们的理解和想象。就中国而言,老龄社会与信息化、城镇化和全球化相伴而生,具有更大的挑战和更多的机遇。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窦瑞刚出席并发表主题为“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跨越数字科技的代际鸿沟”的演讲。

如何跨越老龄化背景下的数字科技代际鸿沟?窦瑞刚提出三点建议:一、数字科技鸿沟,本质是人心的代际鸿沟,增加年轻人对老化的理解和“同理心”是关键;二、回归家庭,小教老的科技反哺作为解决方案的一种;三、推动科技向善,科技适老、科技助老。

以下为演讲实录:

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近年来网络上不断出现关于坏人表老的讨论背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数字科技带来的代际鸿沟,体现了新媒体时代老年人成为了主流话语中缺位的那一方,新媒体某种意义上剥夺了老人的话语权,成了调侃、歧视老年人的一个阵地。

美国学者普林斯基和弗莱尔曾把数字化时代的人类按年龄做了一个分类:青年人是引领浪潮的“数字原住民”,中年人是亦步亦趋的“数字移民”,而老年人则是被拒之门外的“数字难民”。

今年6月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超过8.5亿人,其中10-30岁网民占65.1%,40-49岁占比17.3%,50岁以上占比13.6%,达到1亿1千万人,从比例来看,互联网确实是年轻人的世界。其实在2012年以前,老年人的上网率更低,从未突破5%,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老年人的数字化进程有了巨大突破,一度增至2017年的16.6%。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某种意义上促进了老年群体的触网,其中微信已经成为移动时代的“入门级应用”,也成为许多老年人“触网”的起点。腾讯研究院和深圳大学一起做了一个名为《吾老之域》的老年人微信生活与家庭微信反哺的研究报告,报告有一些有趣的发现,我也借此分享给大家。

一、微信的出现推动了老年人的上网。微信上的社交、信息等功能十分实用,且操作较为简单。对于数字技能较弱势的老年人,微信成为了他们接触网络的第一个入口。微信逐渐成为一个“全民应用”,目前月活跃用户数已近11亿,形成黑洞效应,这种效应亦带动着后进的老年人加入。微信数据侧面印证了这一点,2016年9月,微信上55岁以上的老年活跃用户数量为768万,到2017年9月已达到5000万。

二、家庭关系是推动老人上微信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老年人总体上的社会交往、工作活动逐渐减少,他们的核心关系更聚焦到家人,核心生活回归到家庭之中,家庭成为老年生活的一个格外重要的场景,微信家庭群也是老人上网的核心场所。

三、年龄越小,收入越高,文化程度越高、好奇心越强的老年人越可能会使用微信。越是年长的老年人越习惯于传统的广播、报纸、电视而不愿意接触新媒体,而相对年轻者则更容易也更愿意接触互联网。收入可以决定老年人接入微信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智能手机和网络的费用;而文化程度则可以影响老年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意愿;好奇心是老人成为微信达人的金钥匙亦有主观因素——爱学习新事物,经常参与社会活动的老年人往往拥有更多的微信好友,会使用更多微信功能。老年人使用微信越来越娴熟,他们就会添加很多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为好友,重启原有的关系网络,所以好友数量也就更多。

四、老人使用微信存在着“三级跳”的现象:老年人在微信功能选择上有明显的分层,社交>信息>支付。会使用社交类功能的老年人占比85%左右,会使用信息类功能的老年人为65%上下,会使用支付类功能的老年人比例在50%左右。

五、使用微信的老年人往往觉得自己更幸福;而当微信列表中的好友数量越多时,老年人往往觉得自己越幸福。使用微信不但可以满足老年人对信息的需求,而且可以缓解他们对社交的极度渴求,减轻孤独感,提升幸福感。老年人的微信好友越多,说明其社会交往就越多,和其他人的交流可以让老年人产生自我效能感,也就是感觉自己“还有用”,感觉生活变得没那么枯燥,甚至丰富多彩起来,从而提升了主观的幸福感。

如何跨越老龄化背景下的数字科技代际鸿沟?

一、数字科技鸿沟,本质是人心的代际鸿沟,增加年轻人对老化的理解和“同理心”是关键。老化的过程,尤其生理衰老的限制,对新事物的接能力,记忆力的衰退,一些对于年轻人来说不学自会的产品,老年人可能学很多遍依然出错;一些在年轻人看来很低质量的内容,老年人却往往乐此不疲。需要更多的将老年人面临的数字化鸿沟至于老年人在社会处境、生命周期中去看待,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老化过程。

二、回归家庭,小教老的科技反哺作为解决方案的一种

家庭在影响老年人的科技使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小教老是帮助老年人克服数字化鸿沟的一个很重要的解决方案。比如在家庭之中,有一种特殊的“反哺”行为在发生,父母(爷爷奶奶)时常会向儿女(孙子孙女)请教微信使用方法,儿女也会主动教父母使用某些功能。这种源于“文化反哺”范畴的“数字反哺”、“微信反哺”行为,或许可能成为改善老年人数字生活状况的一种“解决方案”。

中国社会普遍重视家庭,家人间的亲密关系或能成为微信反哺的原生动力;相较于其他形式,家庭内自发反哺的成本亦较低。这种“反哺”能同时提高亲子两代的使用素养;反哺程度越深的家庭,家庭关系越融洽,藉由“反哺”这一路径,我们既看到了改善老年人微信使用的可能,也满足了老年人的核心需求——亲情与家庭互动。

但反哺中,最重要的是推动老年人健康老化,活力老化,促进老人对使用科技产品的信心、好奇心,以及利用科技建立更健康的社会连接。“告诉他怎么用,不如告诉他他能行”——更新“老”观念。老年人面临认知能力下降、文化水平不足的限制,传统社会观念也一味提示“颐养天年”而不鼓励发展,导致不少老人对新事物退缩,自我效能较低。因而,反哺不止是能力层面,更在于心态层面。

亲密的互动更重要。“我不是非要学微信,但我想跟你学”——许多老人愿意学微信的原因之一,是想借此与儿孙有更多的互动。体察这点,科技反哺作为理解老人、与其交流的一次机会。

晚辈教老人学会发红包,但没有教他们如何选择公众号。在微信功能上,老年人获得晚辈反哺排名靠前的是发红包,发语音,视频聊天,语音聊天等工具性技能,但是在发布、点赞评论朋友圈,选择、转发公众号等偏重于内容性的反哺较少。

“鼓励他求新,但也接纳他老去”——不止是耐心我们一面要去更新“一味保护老人、不鼓励其发展”的观念;另一面也要明白,变老是一个必须要发生的过程,体现在他们一次次学了又忘、徒劳无功上。年青人不耐烦和暴躁其实也夹杂着对自己终将老去的恐慌。反哺中,培养的不仅仅是年青人的耐心、同理心,也是他们对衰老的真正接纳。

三、推动科技向善,科技适老、科技助老。

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彻底的改变了社会的运作方式,动摇了传统的生活形态,从通信、娱乐,乃至交易、出行等等。当新科技只是增加一种选择时,我们尚能自由取舍;但当新科技替代了传统工具,对于不具备新技能的人而言,则是一种权利的剥夺。因此,这就要求科技企业,必须秉持科技向善的精神,承担起其责任,一方面科技产品应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特别要照顾在一老一小的需求。传统上新科技由年轻人创造,也主要服务于年轻人。除少数专为老年人设计的产品外,主流科技产品的视野中,老年一直是缺位的那一方。这种单一服务年轻人的目标,不仅对其他群体不够友好,且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也是对科技产品发展的自我局限。因而,科技行业应融入更多老年人的诉求,产品设计之初,对人群更具包容性,亦是一种前瞻性的体现。

同时应推动科技助老,推出更多的智慧老化产品,特别是针对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面临的两个刚性需求,一是情感需要,在智能音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陪聊机器人(15.100, -0.13, -0.85%)可以缓解老人的情感陪护需要。另一方面是护理的需要,失能失智老人的护理和照顾,是老龄化社会最根本的挑战,未来护理机器人,以及智慧照护系统能一定程度减少照护难度,提升照护质量。


本文由LinkNemo爬虫[Echo]采集自[https://www.ithome.com/0/446/574.htm]

本文标签
 {{tag}}
点了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