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IEEE公布了2020年IEEE Fellow名单,新增282名Fellow,包括叶杰平、张潼、熊辉、周伯文、陈保全等80多位华人研究者被列入。
本次新增名单中的华人囊括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学者:比如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正教授(终身教授)、RBS院长讲席教授熊辉,昆士兰大学脑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教授蒋田仔,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网络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彭木根等。
除了来自学界的研究者,今年的新增名单中,我们还看到了不少来自国内技术企业研究院的领头人,比如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人工智能事业部总裁周伯文,滴滴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叶杰平,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数学教授、创新工场合伙人张潼等。
“IEEE:全球最大的促进技术进步的专业技术组织”
IEEE全称是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s),是国际性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工程师学会,溯其根源的话,它是由成立于1884年的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AIEE)和成立于1912年的无线电工程师协会(IRE)于1963年合并而来。在16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40万会员,是信息技术领域最有权威的组织之一。
IEEE官网上对自己的定位是“世界上最大的促进技术进步的专业技术组织”,有着非常严密的组织机构,由主席(首席执行官)和执行委员会共同领导,每年选举一次。重大事项交由理事会和代表大会进行决策,日常事务交由执行委员会负责完成。
IEEE设有电子自控设计、超导、毫微米工艺、传感器和系统五个技术联合会和包括动力工程、航天和电子系统、计算机、通信等在内的39个专业学会,覆盖了电力、电子、信息等广泛领域。
而IEEE Fellow作为学会最高等级会员,是IEEE授予成员的最高荣誉,被认定为权威的荣誉和重要的职业成就。
华人一直是IEEE Fellow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2019年的IEEE Fellow中,高校方面大陆地区有32人入选,港澳台地区有11人入选,而大陆企业中有8人入选,算上海外华侨总计有近百名华人学者入选,占据了新增名单的三分之一。
就IEEE官方规定,成为一名IEEE Fellow要经过一系列筛选提名,当选人需要对工程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或应用做出重大贡献,为社会带来重大价值。每年,IEEE Fellow当选人数不超过IEEE当年会员总数的0.1%,是电子工程界乃至整个技术界最有含金量的title之一。
2020 IEEE Fellow的华人身影
IEEE学会不仅会公布新入选会士,也会“一句话”概括其对所在领域的贡献。今年的新增名单目前已经内部流出,我们也列出了其中的80余位华人身影,以及IEEE对他们的肯定。
排名按照IEEE相关文件顺序(不完全统计,组织机构来自基于英文全名的公开资料查询,或有出入,欢迎指正):
Xudong Chen(陈旭东)
新加坡国立大学
for contributions to optimization methods for electromagnetic inverse scattering
电磁逆散方法的优化
Shiwen Yang(杨仕文)
中国电子科技大学
for development of time-modulated antenna arrays
时间调制天线阵列的研究
Baoquan Chen(陈宝权)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前沿计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for contributions to spatial data visualization
空间数据可视化的研究
Yingying Chen(陈莹莹)
for contributions to mobile computing and mobile security
移动计算及移动安全的研究
Wei Chen(陈卫)
微软研究院
for contributions to algorithmic development for influence
maximization in social networks
社交网络中最大影响力的算法研究
Lei Chen(陈雷)
香港科技大学
for contributions to time series management and spatial
crowdsourcing
时间序列管理及空间众包的研究
Song Guo
香港理工大学
for contributions to high performance and resilient distributed computing
高性能弹性分布计算的研究
Zhenjiang Hu(胡振江)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for contributions to robust software development
Robust软件的开发
Weijia Jia(贾维嘉)
澳门大学数据科学中心主任
for contributions to optimal network routing and deployment
网络路由的优化及部署
Xue Liu
麦吉尔大学
for contributions to power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data centers and networked servers
数据中心及网络服务器的电力及性能管理研究
Hongyi Wu
欧道明大学
for contributions to resilient mobile computing systems
弹性移动计算系统的研究
Hui Xiong(熊辉)
百度商业智能实验室主任、百度人才智库主任、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正教授(终身教授)
for contributions to data mining and mobile computing
数据挖掘及移动计算的研究
Jieping Ye(叶杰平)
叶杰平,滴滴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滴滴出行副总裁,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
for contributions to the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machine learning and data mining
机器学习及数据挖掘的方法论及应用研究
Tong Zhang(张潼)
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数学教授、前腾讯AI Lab主任
for contributions to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对机器学习算法的贡献
Zhongfei Zhang(张仲非)
宾汉顿大学
for contributions to multimodal data content understanding and mining
对多模式数据内容理解和挖掘的贡献
Huazhong Yang(杨华中)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
for low-power circuit techniques for sensor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automation
对用于传感器应用和设计自动化的低功耗电路技术的贡献
Lei Zhang(张磊)
微软研究院
for contributions to large-scale visual recognition and multimedia information retrieval
对大规模视觉识别和多媒体信息检索的贡献
Tong Zhang(张彤)
伦斯勒理工学院
for contributions to system design and VLSI implementation for data storage
对数据存储的系统设计和VLSI实现的贡献
Zhongsheng Hou(侯忠生)
北京交通大学
for contributions to data-driven learning and control with
applications in transportation systems
在交通系统中的应用中对数据驱动学习和控制的贡献
Tianzi Jiang(蒋田仔)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
for contributions to neuroimaging techniques
对神经成像技术的贡献
Yun Li
for application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to system design and control
对计算智能在系统设计与控制中的应用的贡献
Xiaodong Li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for contributions to large-scale an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对大规模和粒子群优化的贡献
Yong Song
陕西科技大学
for contributions to neural adaptive and fault-tolerant control techniques
对神经自适应和容错控制技术的贡献
Zhigang Zeng(曾志刚)
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教授
for contributions to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neurodynamic
systems
为神经动力系统的分析和综合做出贡献
Dongbin Zhao(赵冬斌)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
for contributions to adaptive dynamic programming and
reinforcement learning
对自适应动态规划和强化学习的贡献
Zhiguo Ding(丁志国)
兰卡斯特大学
for contributions to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and energy harvesting communication
对非正交多址和能量收集通信的贡献
Xiaojiang Du(杜晓江)
天普大学
for contributions to wireless security
对无线安全的贡献
Feifei Gao(高飞飞)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副教授
for contributions to channel estimation and signal process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对无线通信信道估计和信号处理的贡献
Guofei Gu
德州农业大学
for contributions to malware detection and security of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为下一代网络的恶意软件检测和安全做出贡献
Mo Li(李默)
香港科技大学
for development of wireless and networked sensing systems
用于开发无线和网络传感系统
Mugen Peng(彭木根)
北京邮电大学
for contributions to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of wireless
networks
为无线网络的无线电资源管理做出贡献
Haining Wang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
for contributions to network and cloud security
为网络和云安全做出贡献
Pengfei Xia
for contributions to multi-input multi-output millimeter wav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为多输入多输出毫米波无线通信做出贡献
Yang Xiang
斯威本理工大学
for contributions to network and system security
为网络和系统安全做出贡献
Yang Xiao
曼菲斯大学
for contributions to wireless medium access control
为无线媒介访问控制做出贡献
Jiang Xie
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
for contributions to mobility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of wireless networks
为无线网络的移动性和资源管理做出贡献
Guoliang Xing
香港中文大学
for contributions to sensor networks and low-power wireless
networks
为传感器网络和低功耗无线网络做出贡献
Yonghong Zeng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
for contributions to spectrum sensing and medium access control in cognitive radio
为无线电中的频谱感测和媒体访问控制做出贡献
Yingjun Zhang
香港中文大学
for contributions to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optimiz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为无线通信中的资源分配和优化做出贡献
Jun Zhao(赵军)
中国东北大学
for contributions to switched systems and dissipativity theory
对交换系统和耗散理论的贡献
George Chen
for contributions to space charge measurement and interpretation
for dielectric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
为空间电荷测量与解释,改善介电性能做出贡献
Ting-chang Chang(张鼎张)
国立中山大学物理系
for contributions to non-volatile memory and thin-film transistor technologies
为非易失性存储器和薄膜晶体管技术做出贡献
Chion Chui
for contributions to high-mobility germanium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devices
为高迁移率锗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做出贡献
Wallace Lin
for contributions to understanding transistor charging
mechanisms
为理解晶体管充电机制做出贡献
Po-tsun Liu
台湾交通大学光电系教授
for contributions to thin film transistor technologies
为薄膜晶体管技术做出贡献
Yifan Guo(郭一凡)
IBM公司
for leadership in interconnect technologies for electronics
packaging and reliability analysis
用于电子封装和可靠性分析的互连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
Xiaowu Zhang
密歇根大学和福特汽车大学
for contributions to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ed circuits
对三维集成电路的贡献
Xiaofeng Li(李晓峰)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
for contributions to the application of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for ocean remote sensing
为合成孔径雷达在海洋遥感中的应用做出贡献
Mengdao Xing(邢孟道)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前沿交叉研究院副院长
for contributions to radar imaging and motion compensation
algorithms
对雷达成像和运动补偿算法的贡献
Bing Zhang
for contributions to hyperspectral image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对高光谱图像采集和处理的贡献
Kawai Cheng
for contribution to electric vehicle technology and switchedcapacitor power conversion
对电动汽车技术和开关电容功率转换的贡献
Victor Huang
for leadership in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processors in mobility products
在移动产品的微处理器开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Shihua Li(李世华)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for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mismatched disturbance
rejection in industrial systems
对工业系统失配干扰抑制理论的贡献
Ligang Wu(吴立刚)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for contributions to sliding mode control and robust filtering
对滑模控制和鲁棒滤波的贡献
Nian-xiang Sun(孙年祥)
美国东北大学计算机工程系教授
for contributions to integrated magnetic and magnetoelectric materials and devices
对集成磁电材料和器件的贡献
Jinghan He(和敬涵)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for contributions to the protection of substations and traction power
对变电站和牵引电力保护的贡献
Hong Rao
中国南方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for leadership and contributions to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HVDC in AC/DC grids
为交流/直流电网中高压直流输电的设计和应用提供领导和贡献
Yi Zhang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
对领导电力系统实时数字仿真开发的贡献
Xiao-ping Zhang
英国伯明翰大学
for contributions to modeling and control of high-voltage DC and AC transmission systems
对高压直流和交流输电系统建模和控制的贡献
Jiann-fuh Chen
台湾成功大学
for contributions to power electronics in sustainable energy and high power systems
在可持续能源和大功率系统中作出的贡献
Yun Wei Li
阿尔伯塔大学
for contributions to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in microgrids and industrial drives
微电网和工业驱动中的电力电子转换器
Wei Qiao
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
for contributions to condition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power electronics interfaced rotating machine systems
电力电子接口旋转机械系统的状态监测与控制
Liang Dong
克莱姆森大学
for contributions to to the development of photosensitive optical fibers for fiber amplifiers
光敏光纤放大器的研制
Gong-ru Lin
台湾大学终身特聘教授
for contributions to ultrafast fiber lasers and highspeed
laser diodes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s
用于光通信的超快光纤激光器和高速激光二极管
Lan Yang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电子与系统工程系教授
for contributions to optical sensing and non-Hermitian photonics
光学传感和非埃尔米特光学研究
Jianjun Yu(余建军)
喜马拉雅FM联合创始人兼联席CEO
for contributions to high-performance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systems
高性能光纤通信系统研究
Yo-ping Huang(黄有评)
国立台北大学
for contribution to fuzzy and grey modeling in intelligent
healthcare systems design
对模糊与灰色建模在智能医疗系统设计的贡献
Bin Jiang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for contributions to intelligent fault diagnosis and fault-tolerant control
对智能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的贡献
Jianbo Lu(吕健波)
福特汽车公司
for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trol of automotive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in vehicle safety and performance
对汽车系统控制在汽车安全和性能方面应用的贡献
Laurence Tianruo Yang(杨天若)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for contributions to modeling and design for cyber-physical-social systems
对网络物理社会系统建模和设计的贡献
Chong-yung Chi(祁忠勇)
台湾清华大学教授
for contributions to convex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for blind source separation
对凸分析和盲源分离优化的贡献
Jia Li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for contributions to real-time automatic image annotation and image retrieval
对实时自动图像标注和图像检索的贡献
Yonggang Wen(文勇刚)
南洋理工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
for contributions to cloud systems for multimedia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mmunications
为多媒体信号处理和通信的云系统做出贡献
Bowen Zhou(周伯文)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人工智能事业部总裁
for leadership in human language technologies
在人类语言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
Shaohua Zhou(周少华)
中科院计算所研究组
for contributions to image analysis for medical imaging and face recognition
为医学图像分析和人脸识别做出贡献
Lin Cai
维多利亚大学教授
for contributions to topology control of wireless networks
对无线网络拓扑控制的贡献
Shanzhi Chen(陈山枝)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for leadership in standardization of wireless mobile systems
在无线移动系统标准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Rose Hu
犹他州立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
for contributions to design and analysis of mobi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为移动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分析做出贡献
Yan Zhang
Simula研究实验室
for contributions to resource management in wireless networks
对无线网络资源管理的贡献
Yunhong Wang(王蕴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智能识别与图像处理实验室主任。
for contributions to iris and face recognition
对虹膜和人脸识别的贡献
Tza-huei Wang(王子辉)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机械工业系教授
for contributions to micro- and nano-technologie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为生物医学应用的微纳米技术做出贡献
成为一名IEEE Fellow有多难
就IEEE官方规定,成为一名IEEE Fellow要经过一系列筛选提名,还要经过多轮审核。
基本要求
在递交提名表格时,提名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在工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做出重要贡献,为社会实现重大价值;
是IEEE高级会员或IEEE终身高级会员;
已经是良好信誉的会员,并在等级提升年的1月1日前已有至少5年(可以不连续)的IEEE会员资格。
注意: IEEE协会会员资格不适用。
无资格: 被提名者不能是IEEE研究员委员会的成员,IEEE学会/技术理事会研究员评估委员会主席,IEEE学会/技术理事会研究员评估委员会审查提名的成员,IEEE董事会成员,或被禁止在IEEE出版物上发表文章的成员。
提名者的义务
任何人,包括非IEEE成员,都有资格作为IEEE Fellow提名人。以下是例外情况:IEEE董事会成员,IEEE研究员委员会成员,IEEE学会/技术理事会研究员评估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和IEEE学会/技术理事会研究员评估委员会成员审查提名,或IEEE工作人员。自我提名也是不允许的。
提名人负责提供至少三份但不超过五份能够评估被提名人贡献的推荐信。
推荐人必须是IEEE的资深会员。包括IEEE董事会成员、IEEE成员委员会成员、IEEE协会/技术理事会成员评审委员会成员或IEEE工作人员在内不适合担任IEEE成员推荐。此外,提名人不得作为他/她所提交的提名的参考。
提名者负责提供被提名者给IEEE协会/技术委员会,评估委员会将评估被提名者的技术资格和贡献。
提名人必须仔细阅读如何撰写有效的提名文件,以免令提名面临风险。
评估程序
这个过程包括两个评估——第一次由IEEE协会/技术委员会评估,第二次由IEEE研究员委员会评估。
由IEEE学会/技术委员会进行的第一次评估极其重要,因为这是由熟悉被提名人的人对其相关工作的公正公平看法。 第一次评估完成,评分将提交给IEEE研究员委员会进行第二次评估。 学会/技术理事会的研究员评价如果未在截止日期6月15日之前收到,则将被视为不完整评估,不会转交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研究员评价委员会进行审议。
尽管这些评委作为IEEE的成员,但他们可能没有在被提名者的专业领域工作过。所以作为一个提名者,需要另被提名者的贡献、影响及重要性易于理解和评价。
在提名中需要提供足够的关于被提名人杰出贡献的背景材料:包括所有引用材料以及这些材料为的重要性——例如,描述被提名者所作贡献之前的最新技术状态,并突出在这一方面贡献的重要性; 总结被提名人如何克服所面临的挑战的;说明被提名人工作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包括被提名人的贡献如何铺平了未来研究者的道路。
所有提名材料都须以保密的方式提交至IEEE研究员委员会,委员会由51名成员和1名主席组成。委员会成员都是IEEE研究员,他们被选中代表10个IEEE区域,并在IEEE学会/技术委员会所代表的技术领域拥有专门知识。
IEEE研究员委员会根据以下标准向IEEE董事会推荐提名者:
作为应用工程师/实践者、教育家、研究工程师/科学家和技术领导者的贡献
技术成就及其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证据
提名人选定的IEEE协会/技术委员会的评估
推荐人和背书人的保密意见
为专业工程学会提供的服务
从业总年限
每个被提名者都是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数字排名。
提名名单由IEEE研究员委员会在第三季度向IEEE董事会提交,董事会在年终会议上针对这些建议采取行动。根据IEEE附则I-305.5显示,截至上一年12月31日,在任何一年中,同行推荐的总数不得超过记录在案的投票会员总数的十分之一。
本文由LinkNemo爬虫[Echo]采集自[https://www.ithome.com/0/459/4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