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仕董事长梁昭贤 “再造一个格兰仕”的计划,有可能会加入一个新名字——“惠而浦”。
上周,惠而浦 (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格兰仕要约收购,拟向惠而浦全体股东要约收购公司总股本 61%,要约收购价格为 5.23 元 / 股,最高资金总额为 24.45 亿元。消息传出后,资本市场对于格兰仕 “借壳”之举的兴趣不断攀升,到 9 月 2 日收盘时,惠而浦的股价已经涨到 10.21 元(涨幅超过 90%)。
显然,年营收超 200 亿元却没有上市的格兰仕,要约收购营收只有 50 多亿(年营收)的上市公司惠而浦,让外界产生了无数想象。而借壳或许是格兰仕此次收购的动机之一,并非全部。
24 亿出价高不高?
目前格兰仕只是给出收购意向,距离双方真正达成交易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而且最终能不能成还两说。但既然意向已经提出,外界也在分析这 24 亿元收购价格值不值,尤其是对于业绩不断滑坡的惠而浦而言。
作为 1994 年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老牌家电企业,惠而浦在国内摸爬滚打了 26 年。虽然其一直希望将自己打造成 "中国市场外资家电第一名",但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家电品牌一直身居二线阵营,而且近两年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惠而浦对于收购是不陌生的,这些年其进行过多次收购举措,之后的结果也是败多成少。比如早先年收购的北京雪花冰箱、上海水仙洗衣机、顺德蚬华微波炉和深圳蓝波空调,最终都夭折了。而在 2014 年收购合肥三洋大部分股权之后,也让今天的惠而浦拥有了三洋、惠而浦、帝都和荣事达等一众家电品牌。
不过,这支 “国内外家电品牌混合舰队”的经营状况,在近五年来却不断下滑,而且是负面缠身。
根据惠而浦历年的财报显示,从 2015 年其营收到达 66.8 亿元后就不断下滑,2017 年至 2019 年的营收分别为 63.64 亿元、62.86 亿元、52.82 亿元。公司净利润也从 2015 年的 3.4 亿元下滑至去年的净亏损 3.22 亿元。
同时,其 2015~2016 年公布的财报数据,在 2017 年还遭到了有关部门的调查,原因是涉嫌信批违法。今年 7 月底,经过两年多的调查后证监部门查明,惠而浦(中国)公司存在五项违规行为:一、编制虚假的销售订单并确认收入以及提前确认未发货的订单收入,虚增 2016 年度营业收入和利润;二、少记销售折扣,虚增 2015 年度和 2016 年度营业收入和利润;三、延迟确认销售费用,虚增 2015 年度和 2016 年度利润;四、收入跨期确认,导致少记 2015 年度营业收入和利润,多记 2016 年度营业收入和利润;五、少记营业成本,虚增 2016 年度利润。
到了 2020 年,其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更是出现同比大幅下滑的情况。财报显示,惠而浦上半年营收为 21.56 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 19.90%;净利润亏损 1.16 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 93.35%。
这就是惠而浦目前的状况。
当然,惠而浦旗下还是有一些 “真金白银”的。一直以来三洋品牌都是惠而浦的现金牛,只是三洋品牌的使用权已经在 2019 年 10 月到期了。此外惠而浦空调、热水器以及小家电的品牌使用权,也一直掌握在苏宁手里,荣事达的品牌所有权则是归合肥国资委所有。至于帝度,已经不再作为单独品牌而是惠而浦冰箱的一个系列。
对于惠而浦的现状,相关家电行业观察人士对懂懂笔记表示::“洗衣机业务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惠而浦最重要的营收来源,其中绝大部分营收又是来自三洋品牌,所以失去三洋对于惠而浦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虽然惠而浦过去几年也在尝试推动切换和过渡,但效果并不好。”
至于惠而浦品牌本身,由于苏宁拥有品类品牌使用权,在品牌战略的打造上双方一直难以达成一致。上述人士指出:“苏宁这两年一直在通过贴牌代工进行惠而浦空调、热水器、小家电等品类的销售。而苏宁使用的是低价政策,而这种战略选择得益于苏宁的销售渠道,使得苏宁获得了不少利润,但对于惠而浦品牌却是一种伤害。”
此前,无论是惠而浦全球董事会主席马克 · 比泽尔,还是惠而浦中国董事长吴胜波,都曾做出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的表态。但有信心并不代表会有成绩,目前惠而浦在国内这种相对尴尬的情况,也导致其在品牌管理上的难度极高,最终呈现的结果也非常混乱。
目前随着收购消息的曝光,截至目前惠而浦的股价已经上涨至 10.21 元每股,比格兰仕方面给出 5.23 元价格高出很多,这对于格兰仕而言会不会造成一定影响?
对此,上述行业观察家分析强调:“收购消息放出之后被收购方股价上涨是在预料之中的,但收购方不会因为短时间内的股价上涨就随之提高收购价格,还是要看企业真正的价值。“
综合来看,格兰仕给出的 24.45 亿元报价其实并不高。“另外这笔交易目前还是八字没一撇的状态,最终要看惠而浦愿不愿意卖,如果愿意,价格究竟多少合适?这些都要看接下来的变化。”上述观察人士表示。
格兰仕想要的是什么?
将目光转移到这次收购的主角——格兰仕身上,上一次其引起舆论巨大关注还是去年和天猫互怼一事。但除了口水仗之外,格兰仕其实一直有一个极为远大的目标。
今年 4 月,格兰仕宣布进入开源芯片领域,同时表示将投资超 100 亿元推进工业 4.0 项目。至于这些举措背后的目的,从格兰仕副董事长惠强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番话中可以看到:集团的目标是世界 500 强,在未来 3-5 年达到超过 1000 亿元的年营收规模。
不过,这个目标对于格兰仕而言并不容易。根据据全国工商联颁布的《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榜单》显示,2017 年、2018 年格兰仕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200.92 亿元及 212.44 亿元。而《财富》官方最新公布的 2020 年世界 500 强企业排名显示,排在第 500 位的是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年营收为 253.85 亿美元,大约是格兰仕的 8 倍左右。
从目前市场状况来看,整个家电行业上半年的日子也不好过,疫情造成的负面效应或将延续较长时间。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0 上半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家电市场零售额规模为 3690 亿元,同比去年下降了 14.13%。
这种市场下行趋势,在国内家电三巨头美的、格力、海尔的半年报中也可以清楚看到。今年上半年,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收入 695.02 亿元,同比下降 28.57%,净利润 63.62 亿元,同比降 53.73%;海尔智家营业总收入 957.3 亿,同比下降 4.3%,实现归母净利润 27.8 亿,同比下降 45%;美的集团实现营收约 1390.67 亿元,同比下滑 9.56%;净利润约为 139.28 亿元,同比下滑 8.29%。
有一点值得注意:格力、海尔的净利润均出现了大幅下滑甚至是腰斩,而美的下滑幅度则低于格力、海尔,这里面又是什么原因?
在上半年整个家电行业下行的同时,小家电这个细分领域却保持了不错的增势。这让美的避免了净利润的大幅下滑,对于格兰仕而言,也可能是众多消极因素中的的最大利好。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小家电市场规模达到 4015 亿元,而在 2012-2019 年这七年时间里,小家电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竟高达 13.3%。这与整个家电市场规模多年来的停滞相比,确实令人侧目。
显然,小家电市场的活跃,不仅让家电三巨头的营收状况产生了变化,也对小家电市场中的重要玩家产生了 “催化”效果。
对此,相关家电行业观察家对懂懂笔记表示:“从三巨头的财报来看,美的上半年业绩下滑不大的主要原因,得益于线上渠道和海外市场的表现。另外美的收入结构相较另外两家更健康,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格力和海尔都非常倚重自己的主力产品如空调和冰箱,但美的目前的三大业务里除了机器人之外,空调和小家电的收入也很高,其中小家电的营收下滑状况也是三大业务中最低的。”
同样,格兰仕本身的业务布局虽然覆盖了微波炉、空调器、电饭煲、电磁炉、电烤箱、电水壶、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等多个品类,但最主要的支柱仍是微波炉。格兰仕的目标是从微波炉制造企业向综合性白色家电集团转型,并且要在几年内实现年营收千亿的规模,最佳方式就是并购其他品牌、形成协同效应。
面对市场下行趋势以及三巨头的存在,格兰仕实现 “千亿目标”的可能性首先来自于小家电需求的持续增长,其次就是并购举措的不断推进。惠而浦目前是其 “一血”目标,至于 Double Kill、Trible Kill 甚至 Quadra Kill,也不是不可能。
从惠而浦在国内市场的产品线来看,洗衣机和厨电是格兰仕最需要的,其小家电产品同样也拥有一定知名度,而且品质方面在国内用户的认知里具有一定保障。如果能够成功拿下惠而浦,格兰仕无疑将获取转型中的极大助力。
当然,即便并购成功也只是小小的开局,未来的挑战还包括惠而浦(中国)在国内市场的品牌所有权问题,过于分散的所有权能否通过收购一并收入囊中,目前仍是一个未知数;另外,惠而浦在国内市场近两年本身的经营状况不好,格兰仕要凭借自身的资源拉动惠而浦在国内市场的回升,同样是一个巨大挑战。
结束语
无论是要挺进世界 500 强还是 “再造一个格兰仕”,加速并购都是格兰仕要首先推进的举措,通过并购优质资产本身也是行业通行的打法。但格兰仕这次收购最终能否成功?成功之后又能否形成理想中的协同效应,真正实现 1+1>2?一切仍充满未知。
本文由LinkNemo爬虫[Echo]采集自[https://www.ithome.com/0/507/0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