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航通社”(ID:lifeissohappy),作者:航通社,IT之家经授权发布。
2020 年正在步入尾声。跟随这个无比特殊的年份一同走入历史的,还有一样陪伴了亿万中国家庭,伴随几代人成长的东西——模拟电视。
2020 年 7 月 15 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关于按规划关停地面模拟电视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宣布全国各地的中央台节目地面模拟电视信号于 8 月 31 日前,特殊情况最迟于 12 月 31 日前关停;而地方节目的地面模拟电视信号于 12 月 31 日前,特殊情况最迟于 2021 年 3 月 31 日前完成关停。
从模拟到数字,是电视技术从黑白到彩色之后的第二次关键升级,它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技术进步最迅速的时光,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历史。
模拟电视机:“雪花”和 “大屁股彩电”
2020 年 12 月 1 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模拟电视信号将彻底关闭。1 日凌晨,仍在进行模拟广播的香港电台、无线电视和有线电视三家单位的负责人将前往位于慈云山的电视发射塔,按动按钮关闭模拟信号,并将相关频谱交还给特区政府。
对普通香港市民而言,这意味着如果他们还没有切换到数字电视,仍在收看有模糊和重影问题的模拟电视的话,等待他们的将只有屏幕上的一片雪花。
电视机上的 “雪花”对 10 后,甚至少数 00 后来说,绝对是从未经历过的新鲜事。在他们能记事之前,家中早已安装了有线电视,所以对这个是没有记忆的。
记得应该是知乎上有一个父亲跟孩子说,自己做了个噩梦,梦境就像家里电视机没信号了时候一样恐怖。不过孩子听了却说:“电视没信号?那个画面不是特别漂亮吗?”父亲这才发现,家里装了 Apple TV 而且很久都没交过有线电视费了,所以 Apple TV 在休息时放的屏幕保护程序特别漂亮,让父子俩的记忆截然不同。
孩子们不认识手表上的指针,会把手机万能充说成 “这个东西长得像鼠标”,面对 3.5 英寸软盘会说 “谁把‘保存’图标 3D 打印出来了”。如果要做 “打电话”的手势,成年人会用左手摆一个 “6”放到耳朵旁,孩子们是摊开左手做平板状贴到耳朵旁。
说多了都是时代的眼泪。
电视机上的 “雪花”也是时代眼泪的一部分。这种东西凑近了看,其实并不是 “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而是很多黑色粗边框包围的白色 “小米粒”堆积在屏幕上,让密集恐惧症患者当场发作。
“雪花”的学名叫 “噪点”,是在模拟视频信号中独有的现象。当电视机天线未接收到清晰的信号时,会意外拾取外界的电子噪声和辐射电磁噪声,在屏幕上显示为流动的随机像素点,同时伴随着哗啦哗啦下雨一样的刺耳噪声。
在中国、英国和法国被称为 “雪花”的噪点现象,在瑞典、丹麦、匈牙利、印度尼西亚被称为 “蚂蚁打架”;在土耳其语中被称为 “屏幕上的蚂蚁”;在罗马尼亚语中,被称为 “跳蚤”。在阿根廷,噪点被称为 “雨”,可能与它的声音有关。
引起噪点的电磁噪声源有很多,最普遍的是大气噪声源,包括由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引起的电磁信号,或来自附近电子设备的局部无线电波噪声。而显示设备本身也是噪声源,部分原因是内部电子元件产生的热噪声。
当我们说到电子元件发热问题,毫无疑问,必须提到 20-30 年前那些屏幕比现在小,耗电比现在高的显像管电视机,它们傻大黑粗还冒着热气,一开机就令人担忧会不会爆炸。广告上管它们叫 “彩电”,是彩色电视机的简称——因为电视机不一定是彩色的,还有只能显示黑白画面的更便宜的款式。
“彩电”的屏幕由玻璃制成,有明显的曲面弧度,也会让画面变形;在春秋干燥季节的北方,启动电视之后会哗啦啦带起一层静电。更明显的特征是,它们机身都拥有庞大的尾部,占用的空间使得它们不得不放在柜子上,而不能悬挂在墙上。
显像管电视机的最大缺点在于电视的整体尺寸与屏幕画幅成正比,所以它不能无限制的放大,34 英寸是这种电视机的极限。更大尺寸的家用电视机则依赖叫 “背投”的技术,即把一台投影仪塞到机身内部。
这种 “大屁股”的显像管彩电让 1990 年代之前的家庭布局也随之改变。那时候的客厅在沙发或饭桌正对的位置必然要摆放电视柜,而那个精巧的,顶的上全家半年到一年收入的,会闪闪发光的盒子就供在上面,还要蒙上一层带蕾丝边的苫布。70 后 80 后的童年都会伴随着如何掀开这块神圣布料的禁忌冲动,其快感不亚于掀起新娘的盖头。
在等待爸妈回家的短暂时间里,如何快速打开电视看一小会动画片,再神不知鬼不觉地关上,还要确保机身背后的 “屁股”显像管不发热,以免爸妈察觉,一直是一项高难度动作。
模拟电视技术:跨越一个世纪的发展
习惯了每年交 “苹果税”,隔三岔五就见证一种前无古人的新发明的现代人,可能已经忘记了从前是一个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时代。平板电视的活跃也只是最近十多年的事,OLED 和窄边框全面登堂入室更是只有一两年光景。与此相对的是,显像管电视采用的技术,最早在 1897 年就具备了雏形,是踏踏实实地流行了百年的显示技术。
显像管的学名叫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带荧光屏幕的阴极射线管是在 1897 年由德国物理学家卡尔 · 布劳恩发明的。当电子束撞击时,屏幕上会显示亮光。到 20 世纪 20-30 年代,以美国西屋电气(Westinghouse)为代表的厂商逐渐将 CRT 技术发展成熟;1933 年,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
1925 年 10 月 2 日,英国人贝尔德在伦敦的一次实验中采用一个半机械式模拟电视系统 “扫描”出一具木偶的影像,这被看作是电视诞生的标志,他也被称做 “电视之父”。英国广播公司 BBC 自 1929-1937 年使用这种技术传输电视节目,后来被更先进的传输技术取代。
在当时,电视机仅在全球仅有的三个最发达国家——英国、美国和苏联商业销售,售价在当时的 20-600 英镑不等,相当于现在的 1316-39477 英镑,约合 1.16-34.69 万元。
电视机是极少数权贵的玩物,但电视技术已经开始兢兢业业地记录波澜壮阔的时代进程。由于保存影像的技术较传输影像的技术落后,电视台刚一开始播放节目,全都采用直播方式。这让 1929 年 9 月 30 日 BBC 的试验播出同时也成为世界上第一次电视直播。
到 1936 年,柏林奥运会是第一场由电视转播的奥运会,BBC 每天用电视播出长达 8 小时的比赛实况,共有 16 万多人通过电视观看了奥运会。下图来自英国国家科学与媒体博物馆,展示了 1930-1940 年代的电视摄像机样式。
1939 年,英国大约有 2 万个家庭拥有电视机,美国也在纽约世博会后开始固定的电视节目演播。但是,二战的爆发使得刚发展起来的电视事业停滞了 10 年。1946 年,BBC 恢复了电视节目播出,美国政府也从战时模式中解脱出来,允许民用工业制造新的电视机。
从 1949 年到 1951 年,美国电视机的数目从 100 万台升至 1000 多万台;到 1968 年,电视飞入了 1510 万个家庭。现在我们能见到的电视剧、动画片、综艺节目和好莱坞电影,在那时已经是荧屏常客。
1953 年,彩色电视机正式在美国问世。1954 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NBC 成为全球第一家彩色播出的电视台。最能用来形容色彩斑斓的一个意象是开屏的孔雀,NBC 用孔雀作为台标,直到如今。
彩色电视取代黑白电视的过程,跟今天数字电视取代模拟电视的过程有点类似,都需要淘汰旧的发射和接收设备,替换成新的。当时因为电视台还没有今天这么多样,设备替换起来也相对容易;但普通家庭仍然大量使用黑白电视机,因为换台电视实在是太…… 贵了。
总体上看,各发达经济体到 19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基本全部实现彩色播出;香港到 1980 年停止了黑白电视的制作。但整个 80 年代,家庭接收端的黑白电视仍很流行,中国大陆直到 90 年代初仍在制造和销售黑白电视机。
电视机的尺寸庞大,造价高昂,使得看电视成为一种在广场或整个社区共同参与的公共体验,换台也需要大伙协商同意。上图展现了 1950 年代,战后日本大阪的观众在广场上收看电视的场景。
不过 50 年代末开始,日本的索尼等公司就致力于缩小电视机尺寸,推出适合在小房间摆放,乃至可带走的便携 CRT 电视机。1967 年,第一台 “掌上电视”研发成功,而 1982 年索尼以 “Watchman”的名称将这种手持电视机推向全球。
看电视逐渐从公共活动转变为随时随地的个人体验,也催生了一堆 “小眼镜”。更重要的是,电子媒体创造了兼具流行文化和个性化于一身的影响力,也比以前出现过的图书、报纸、广播等媒介载体更能入脑入心,直接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动。
当 NBC 电视台中断肥皂剧,播出越南战场的最新画面时,反战浪潮开始酝酿,直到燎原之势。当肯尼迪和尼克松参加 1960 年首场总统大选电视辩论时,执政经验等指标首次败给了荧屏上的个人形象,为今后电影和真人秀明星当总统打下了基础。
电视技术激发了学者的灵感,传播理论的创新为这个时代著书立传。1964 年,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了 “媒介即讯息”的论断,意思是:当人们理解一个讯息时,会受到其传播方式的影响。
例如,电视新闻报导一宗令人发指的罪案,其新闻故事本身可能并非主要传播到人们心中的 “讯息”,而是在于:电视新闻让大家边吃晚饭边看,在这么宝贵的黄金时段内,拨出专门的时间给犯罪信息,会让人得出一种社会治安变差了的印象,即使这跟实际情况并不一致。
“媒介即讯息”等系列概念是当代传播学大厦的基石。当我们梳理和解读社交网络带来的情绪极化,“过滤气泡”,“同温层”等概念时,都要倾听这声来自模拟电视时代的回响。
模拟电视时代:见证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1958 年,中国第一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 “北京电视台”开播。此后,上海、哈尔滨、广州、沈阳相继成立省级电视台。这是全国最早开播的五家电视台。1960 年,辽宁丹东电视台成立,这是全国最早的城市电视台。
除上海和广东之外,东北同样是新中国早期的发达地区,作为 “新中国工业的长子”,拥有了最早设立电视台的优越条件。
不过,直到 1978 年确立改革开放政策之前,中国电视事业并没有多少可说的东西,因为电视机是限制在政府机关、国企等部门才能购买,加上价格昂贵,普通家庭根本难以拥有。1979 年,全国只有 485 万台电视机。
70 年代末开始,国内的电视台开始一系列技术升级。1973 年,“北京电视台”试播彩色电视节目。到 1979 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起了彩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也在 1978 年定名为中央电视台,并开始播出《新闻联播》节目。这个节目开始逐步取代在电影放映前播放的《新闻简报》,作为传递时事新闻的载体。
80 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上演过的电视黄金时代的盛景,又在中国重演了一次。最开始是引进日本和欧美剧目,日本的有《阿信》《排球女将》《远山的呼唤》《追捕》;美国的演过《霹雳舞》《加里森敢死队》。国产剧方面,四大名著改编剧在 80 年代首播了《西游记》上半部和《红楼梦》,90 年代拍了《三国演义》《水浒传》,每一部都是经典中的经典。
这些剧目上演的时候,街上没人出门,都聚在有电视机的家庭里看电视,要说是 “万人空巷”也不为过。有个段子说,当年班里的同学都说唐僧是穿黑衣服,有个小男孩说唐僧穿的是红色,还被笑话了。他哭着请同学们到自己家看,很多孩子才意识到:世界上还有种东西叫彩电。
1984 年,虽然多数人只能通过收音机辗转获知中国女排战胜美国队,首夺奥运金牌的新闻,但在一些富裕起来的中国家庭,他们已经可以把宝贝电视机搬到大院里,叫上邻里一起见证激动人心的直播画面。
纵观整个 80 年代,电视的覆盖率虽然不是特别高,但绝对量也不低,而且已经足够可以影响社会潮流。1982 年,全国电视机数量暴涨到 2761 万台,到 1987 年底,已经变成年产量就接近 2000 万台,社会拥有量突破 1 亿台,电视观众达 6 亿人,也就是当时全国人口的 73%。电视成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大众传播媒介。
模拟电视时代,很多家庭是通过电视天线,而不是后来流行的有线电视来接收节目的。在 “大屁股”显像管电视的头顶,一般还会长出两根 “长辫子”,它们就像收音机的天线一样可以多层收缩和伸展。在家中摆放电视机时,必须找个好的角度,一般是靠窗户的位置,才能收到最清晰的信号。
如果这还不够,或者电视机不带天线,就要外接天线了。这些天线长在当时平房的房顶上,由铁丝穿成,外形就像吃剩下的鱼骨头。2019 年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里面,就有一个单元复现了当年必须通过手握天线,来保证信号稳定的情景。
对于生活在广东、福建地区的居民来说,“鱼骨天线”更有一层特殊的含义。
由于国家政策是 “四级办电视”,每个省、市、县都有自己的电视台,加上中央台,一共也就能看到四套节目。不过,70-80 年代开始,广东人民架起鱼骨天线,冒着被抓的风险,收看来自香港的电视节目——无线电视(TVB)和亚洲电视(ATV)。与此同时,福建人民也用鱼骨天线收看台湾的电视,当时有三个台,中国电视公司(中视)、中华电视公司(华视)和台湾电视公司(台视)。
1979 年,27 岁的厦门女工龚佩瑜开始写诗,以 “舒婷”作为笔名。她的一首诗《黄昏星》里面写道:
“烟囱、电缆、鱼骨天线 / 在残缺不全的空中置网 / 野天鹅和小云雀都被警告过了 / 孩子们的画册里只有 / 麦穗、枪和圆规划成的月亮 / 于是,他们在晚上做梦”
这首意境朦胧的诗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些架上鱼骨天线的家庭,为了看到比 “麦穗、枪和圆规划成的月亮”更多的东西,无一例外地 “都被警告过了”。
1980 年 3 月 28 日,一名 20 多岁的男青年冒险爬上 9 楼天台隔热层,给住在 8 楼的一户人家架设鱼骨天线,不幸失足堕楼身亡。《羊城晚报》在头版刊登了这则社会新闻,引发社会讨论,认为广州应该成立一家公共天线公司,负责接收香港电视信号,传送到每家每户。
一个多月后,《广州日报》刊登评论文章,痛批人们冒险架起鱼骨天线看香港电视,是为了 “满足食色之欲”,并称 “港风北渐,对于我们社会道德风气的影响是不利的。”
紧接着是来自全国舆论的谴责,说香港电视 “每分每秒都在放毒”。5 月份,广州市委、市革委会发出《关于制止一些不良风气的通知》,作出 5 项规定,首先就是 “坚决禁止收看香港电视”。
1982 年 5 月,广州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限期全部拆除鱼骨天线的通知》,据称两个月内拆除 2.6 万条天线,然而这只是 “表面现象”。报告文学作家李春雷的《木棉花开》描述,广东老百姓对付清拆鱼骨天线的办法是 “空舍清野”:白天撤下来,晚上再装回去。与此同时,广州年轻人也坐上开往深圳的大巴,去到深圳的老东门街看更清晰的香港电视。
为了查清楚香港电视的 “魔力”几何,时任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在 1983 年 5 月专门调研了无线和亚视的电视节目,感受到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吸引力,以及新闻节目的即时快捷。此后,任仲夷要求文艺工作者千方百计办好自己的广播电视节目,丰富群众文娱生活,没有再提要拆天线的事。
事实上,从当年广东制作的电视广告就能看出,因为亦步亦趋模仿香港,它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已经比内陆省份进步了很多。1984 年 “白云米面制品厂”生产的 “白云快食面”广告歌很明显地模仿了日清 “出前一丁”方便面广告;1988 年 “百事达雪柠”广告就像雪碧广告片一样在迷人的夏日海滩拍摄。如此也不难明白,为什么到了改革开放加速度的 90 年代,威力洗衣机、半球电饭煲、万家乐热水器、太阳神口服液、健力宝、乐百氏、小霸王等名牌产品能快人一步,迅速从南粤大地走向全国。
中国大陆第一条电视广告是 1979 年在上海电视台播出的 “参桂养荣酒”广告,第一条外国商品广告是 1980 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可口可乐广告。它们刚刚播出时,无不遭遇了 “姓资还是姓社”乃至 “出卖主权”的灵魂拷问,比现在说 “闹剧该收场了”之类的措辞要严厉得多。
但人民群众很快就用实际的喜爱之情,为引进外国电视节目,了解海外风土人情扫清了障碍。不论是引进 BBC 的英语教育节目《跟我学》,引进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和合拍《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还是从迪士尼引进《米老鼠和唐老鸭》,转播世界杯足球赛,都在播出期间引起轰动。
随着这些节目的引进,不仅是可口可乐,还有麦氏咖啡(Maxwell House),果珍冲调饮料(Tang),卡西欧计算器,松下卡拉 OK 录像机等消费品,乃至波音飞机,“正义的来福灵”杀虫剂,东芝铁路信号系统等生产资料和工业品,都在电视上打广告,成为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牌子。
1978 年,只有极少数的中国人有机会感受到风驰电掣的日本新干线,并且感慨说 “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进入 80 年代,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通过电视的小窗口,第一次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正是依靠电视带来的对西方先进生活方式的传播,中国人逐步打破了 “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奇怪刻板印象,认识到了我们的基本国情,坚定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建立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模拟电视谢幕:可能不会有一场隆重的仪式
进入 90 年代,有线电视开始跟固定电话一起进入中国百姓的家庭。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是人口众多,且城市居民在批量盖成的楼房小区聚居,因此以小区为单位,推行有线电视入户的难度,要比其他国家低一些。所以,到世纪之交时,中国城市观众基本上只会在搜台的时候短暂接触到 “雪花”,而大部分图像质量都是清晰稳定的。
这也是其它国家和地区在模拟转数字进程中,会同时安排播出地面数字电视信号,取代地面模拟电视信号的原因。包括香港也是如此:原来提供模拟广播的慈云山等发射台,将改为传输地面天线可以收到的数字信号,而接收机信号差的时候则可能有 “马赛克”代替 “鬼影”和 “雪花”。此外,美国、日本等独立房屋居多的地方也会大量推行卫星锅,而不是铺设到屋子的有线电缆。
而针对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中国在 21 世纪初开始实行一揽子的 “村村通”计划,保证行政村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互联网。其中有线电视 “村村通”采取以村为单位设立转播站的方式,将信号分到每户人家。
2016 年,随着国力增强,中国有条件向具体农户派发电视接收设备,于是开展了从 “村村通”向 “户户通”的升级。“户户通”设备就是卫星锅,可以接收到中央、省、市、县四级基本的卫星电视节目,免费收看。这些设备也更方便由模拟时代的标清信号随时升级到高清信号。
这里提到的清晰度的提升,是在黑白转彩色、模拟转数字进程之后展开的第三场电视技术革命。
模拟电视时代,电视信号最高的分辨率是 540 线,即面积为 720x540 个像素的画面,相当于 DVD 画质。在 2008 年前后,部分地区传输的有线电视可以达到这一水平;更早则分别经历了 480 线(640x480,相当于 90 年代中期电脑显示器的流行尺寸),240 线隔行扫描(320x240 左右的画面拉伸到 640x480,相当于 VCD 画质)等时期。
有了数字电视制播技术,电视清晰度得以进一步提升,突破了模拟电视的理论上限。之后再怎么增加清晰度,也只是逐步提升网络带宽就能完成的,跟同时期模拟移动电话转数字的过程类似。
在中国电视事业的历史上,电视技术的升级换代往往伴随着国家大事的历史性时刻,因为每个电视人都有将自己时代的重大事件记录下来的原始冲动。
1999 年新中国成立 50 周年阅兵式转播,是国内首次测试高清电视的制作和播出。2008 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央视开通高清频道,供观众观看高画质的比赛画面。与此同时,香港也在 2007 年推出数码电视信号,供有条件的家庭抢先体验。2019 年国庆 70 周年阅兵直播采用了 4K 超高清技术,而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将同时采用 4K 和 8K 转播。
此时我们所说的高清电视,先是 720P(即 1280x720 分辨率),然后是 1080P(1920x1080);4K 是 3840×2160,8K 更达到 7680x4320,在 80-100 寸的超大电视屏幕上都能精确对准每一个像素点,纤毫毕现。电视机也变得越来越便宜,2019 年彩电行业零售均价仅为 2809 元,创下十年来的新低。
你可能已经被数字绕晕了,没关系。你只需要知道,现在的中国观众看到的电视节目,比 1930 年代的英国电视节目清晰至少 100 倍;而电视机售价低至当年英国的约 100 分之一。而这个进化过程的绝大部分发生在最近的 10 年,呈现一条陡然加速的曲线。
伸长了胳膊架设鱼骨天线的珠三角居民,也可以从有线电视直接看到翡翠台和本港台的节目,也就没有必要再安天线了。经过有线传输的香港节目会审核新闻片段,有时会出现 “迎客松”画面或是公益广告。
在 90 年代,电视成为陆、港、台 “两岸三地”比拼的竞技场。那时,默多克的新闻集团面向大中华区开设的 “卫星电视中文台”“V 音乐台”等频道节目多元,包装精美,甚至可以在一些城市的有线电视直接落地。这催化了 90 年代内地电视节目的进步和学习,全国所有省级电视台均上星播出,将有线频道扩充到 30-40 个。因为 “卫视中文台”即后来 “凤凰卫视”的缘故,这些省台都管自己叫 “XX 卫视”。
与此同时,省台也大胆创新,引入国外优秀的文艺节目,比如播放迪士尼动画的《小神龙俱乐部》等等。这可能是中国电视观众最幸福的一段时光,直到 2004 年《境外电视节目引进、播出管理规定》施行后戛然而止。
现在,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如果把日本动画搬上少儿频道会怎样?”
《南方都市报》在回顾历史时写道,
“广州乃至整个珠三角,目前仍是全国唯一允许境外电视‘受管制’落地的区域。这种‘特权’,使得广东人油然产生一种社会文明及政治开明层面上的优越感。”
广东文艺评论家黄树森曾在《广州日报》批判鱼骨天线时,在《羊城晚报》投书列举了香港电视节目的优点,公开跟政策 “唱反调”。他在 30 多年后接受采访时说:
“越是遭到禁绝的东西,人们就越想知道。”
2016 年 4 月 1 日,香港亚洲电视因经营不善而停止地面电视节目播出,珠三角家庭电视机上的 “本港台”和 “国际台”也没了信号。此时,香港免费商业电视台数量反而增为三家。但除无线外的 “香港开电视”和 “ViuTV”,以及公营的 “香港电台 31”都没有再获准进入珠三角的有线网络。广东人只剩下无线旗下 “翡翠台”和 “明珠台”可以看。
随着 12 月 1 日限期的到来,翡翠台、明珠台由慈云山发出的模拟信号电波,也将彻底消失在大湾区的天空。
世界各国淘汰模拟电视的进度各有不同。2009 年,美国在主要经济体中较早结束了模拟电视广播,当时仍有近 100 万户家庭没来得及购买高清电视或机顶盒,所以在一瞬间被切断了信号。因为要照顾贫困人士,英国虽然在全球最早播出高清电视、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但拖到 2012 年才停止模拟信号。
我们的邻国日本也是电视技术的全球领导者,该国原计划于 2011 年全面停止模拟电视广播,但岩手、福岛和宫城三县因同年 311 东日本大地震的缘故,拖延到 2012 年 3 月底停播。转换期全国有大约 10 万户的收视受到影响。
而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今年做到了可以让 14 亿人,特别是几年前甚至还不通电、不通网、不通电视的农村家庭完成模拟到数字电视的转换,无论如何都称得上是一项壮举。
可供比较的是,印度现在的电视台都还没有实现高清播出,甚至于电视机的全国覆盖率也只有 66%,到 2019 年还有 7000 万人看不上电视,就更不用提给普通人家进行数字化改造了。
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电视的模拟转数字进程预计也将会有一些人受到影响,不过关于这部分受影响人士的人数和具体分布,目前很难有具体的统计。他们也许不一定再需要看电视——即使是长辈也都在熟悉怎么在智能手机上学广场舞。另一些情况下,这些家庭会跟随办宽带获取来自电信、移动或联通的 IPTV,一上来就是高清的画质,用的也是差不多的遥控器,这就不关广电什么事了。
为了留足准备时间,中国的数字电视转换实际上早在 2015 年就已经分批次启动,今年 7 月提出的最终限期只是对大部分工作完成之后的一个扫尾。各地的实施细则都规定了要充分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渠道发布公告,制作宣传节目、制定应急预案,乃至试关停并设置热线电话,答复群众咨询。
就这样,在全国电视观众基本上没有什么感知的时候,我们将陆续迎来模拟电视时代的尾声。虽然日本和韩国都曾经做过几个小时的特别节目,倒计时送别模拟电视,同时回顾一下过去几十年在模拟电视上播出的节目,不过现在看来,我们不太可能会有这样的安排。
所以,就让我们用这篇文章,为中国的模拟电视安排一场认真的告别吧。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电视不论以何种形式存在,都会继续为我们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带我们领略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
本文由LinkNemo爬虫[Echo]采集自[https://www.ithome.com/0/522/2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