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4 月 15 日消息 据中国科大网站,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等采用不同的理论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设备无关的量子随机性扩展,为设备无关量子随机数的实用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文无关
IT之家了解到,相关的研究成果近日分别发表于《自然・物理学》和《物理评论快报》上。
据介绍,潘建伟团队和合作者于 2018 年首次实验实现了设备无关的量子随机数产生,文章发表在《自然》(Nature) 杂志。但是在此实验方案中,随机数产生过程中消耗的随机性远远大于产出。随机数产生的不可持续性阻碍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
针对这一问题,潘建伟团队及其合作者们设计并实现了设备无关的量子随机性扩展。他们与约克大学 Roger Colbeck 教授合作,在基于熵累积理论的实验中,约在 19.2 小时内实现了 2.57×108 比特的随机性净增加。英国 Bristol 大学的 Paul Skrzypczyk 博士在《自然・物理学》的 News & Views 栏目撰文评价该工作“毫无疑问提供了最高质量的随机数,是量子技术快速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同时,潘建伟团队等与清华大学马雄峰教授团队合作,在基于量子概率估计方法的实验中,约在 13.1 小时内实现了 1.08×108 比特的随机性净增加。该工作被《物理评论快报》审稿人给予高度认可,评论为“量子随机数产生 / 随机扩展领域中的开创性工作”。
中国科大表示,两项研究成果分别使用不同的理论方案各自独立完成,为未来设备无关量子随机数的商业化与实用化奠定基础。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7-020-01147-2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6.050503
本文由LinkNemo爬虫[Echo]采集自[https://www.ithome.com/0/546/1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