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ho

Echo 关注TA

大家好,我是Echo!

Echo

Echo

关注TA

大家好,我是Echo!

  • 加入社区2,219天
  • 写了313,831,288字

该文章投稿至Nemo社区   资讯  板块 复制链接


看得见的万圣节鬼屋,看不见的迪士尼IP帝国

发布于 2018/11/01 13:51 18,939浏览 0回复 10,525

“男孩女孩不管你几岁/想不想看点奇异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的万圣节城/南瓜在暗夜里尖叫/不给糖果就捣乱/直到邻居们都被吓出神经病/每个人都在尖叫/在这座万圣节的城市里/我是藏在你床下的小妖精/牙齿尖尖眼睛红红/我是藏在你楼梯下的家伙/手指像蛇蜘蛛当头发/这就是万圣节/这就是万圣节。”

伴着迪士尼的万圣节主题曲,香港迪士尼乐园从9月13日起,开始了今年的万圣节主题活动,庆典将持续到万圣夜当天。今年的万圣夜主人翁就是南瓜王杰克,杰克还号召了所有迪士尼动画中的反派角色一起进行“迪士尼恶人大出巡”,包括:恶毒的皇后、黑魔法的巫婆、暴躁的红心皇后、海妖女巫乌苏拉、巫师贾方、啤牌士兵、库伊拉、虎克船长和狰狞海盗等。

香港迪士尼甚至应景的推出了新的主题场景——怪诞城之旅:刚一进入怪博士的实验室,莎莉就开始向大家寻求帮助,接着杰克迎面而来,告诉你按照剧情进入大Boss Oogie Boogie的巢穴,最后完成任务后逃离。

“杰克先生”,缓慢踱步的男人被拽住了披风的一角,“请问可以跟我合照嘛?”南瓜王低头一看,是一个约摸4岁的小男孩,穿着荧光色的骷髅T恤,左右拿着一个小小的南瓜灯。“……”杰克无奈的点了点头,拉着小男孩的手,转身和他一起望向了镜头。

如果你恰巧也在万圣节期间体验过别的游乐场,比如各地的欢乐谷在每年的万圣节都会临时搭建各种主题的鬼屋,相比起那些游乐场为了诡异而诡异的气氛,“怪诞城之旅”的整个过程简直毫不恐怖,甚至还觉得有点萌——这种鬼屋的风格,真的很迪士尼了。但相应的——劣质的服装和廉价的道具绝对不会出现在这里,演员们的敬业精神也是绝无仅有:无论你跟哪种角色的扮演者对话,他都只会用自己扮演的身份来回应你,他的身份不会说话,你就是把他掳走,他都只会用肢体语言来求救(劝大家还是不要尝试)。

迪士尼简直就是在用生命经营自己的IP。

哪怕你不是一个迪士尼的死忠粉,也很难是一个对任意一个迪士尼形象都一无所知的人——看看乐园里从早到晚都忙着跟粉丝们合影的各种IP形象扮演者就懂了——毕竟,连我70多岁的外婆都认识米老鼠!

因此,在这看起来不可逾越的IP帝国背后,是众多的追随者——在中国,誓要成为“东方迪士尼”的公司可不在少数:

在16年提出要将公司打造成为兼具中国特色和全球视野的“新时代迪士尼”的奥飞娱乐,曾在13年以5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喜羊羊与灰太狼》,占据了中国儿童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其营收增长的主要来源依旧是玩具销售——这可与“中国版迪士尼梦”的构筑还有一个灰太狼吃掉喜羊羊的距离哦!

同年,在大热电影《美人鱼》、《大鱼海棠》和《你的名字》背后,是光线传媒的参与——它实现了当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1.87亿元、同比增长41.79%;净利润5.80亿元、同比增长216.55%——仅从数字上来看,还是很漂亮的,王长田试图立足于电视、电影,并不断向外展开新业务的“中国最好的内容公司”计划,目前看来开头还不错,只不过要像迪士尼那样,在文学、社区、游戏、主题公园等各种领域都打下一片江山,还路漫漫其修远兮。

当然了,作为“中国电视剧第一股”的华策,还是拥有不少自有优质IP的,包括之前热播的《微微一笑很倾城》、《锦绣未央》等,但和前两个公司相同的是,它也处于只在其中一个领域小有成就的阶段,对已经构筑好完整生态圈的迪士尼来说,暂且也只能仰望。

相比起上面三家至少已经在“中国版迪士尼”梦想旅程起步的公司,其它几位真的就像来逗趣的了——比如放话“有万达在、上海迪士尼20年内别想盈利”的王健林,喜闻乐见上海迪士尼在运营后的首个完整财年就实现了收支平衡;在14年就并购了6家动漫企业,并将“东方迪士尼”作为其宣传口号的长城动漫,至今也没有诞生出一部可以奠定其行业地位的作品;还有认为自己产业“未来会比迪士尼更丰富”的华谊兄弟,在运营一年后就陷入人烟罕至境地的海口冯小刚电影公社;以及乐视……emmm,这个就跳过不说了。

站稳脚跟,成为国民产品

米老鼠,这个迪士尼绝对的标志,诞生于20世纪初。而在此之前,它的创造者却并没有那么顺风顺水的经历。

迪士尼的创始人沃尔特·迪士尼(1901-1966),在自己十八岁的时候,遇到了最重要的拍档之一——乌布·伊沃克斯,俩人首次合作成立了伊沃克斯——迪士尼商业美术公司。但彼时,这个公司并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商业模式。所以在十九岁时,沃尔特应聘到堪萨斯市电影广告公司从事漫画工作。正是这份工作,使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卡通,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堪萨斯市的图书馆找到两本关于动画的书籍进行研究,并借用了公司的一部老式摄影机,把自己锁在车库里反复钻研制作短片,从而学会了摄影和动画的基本技术,还掌握了定格摄影的技巧。

以后,沃尔特在动画影片领域逐步积累经验,拍摄了多部动画作品,并做了诸多不同的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8年后,沃尔特终于拿到了打开命运之门的钥匙——1928年11月18日,第一部有商业价值的有声动画片《蒸汽船威利》首次公映——米老鼠作为这部动画片的主角第一次在所有人面前登场:在这部电影里,米老鼠是一名水手,他爱上了一个姑娘,并与船长争风吃醋。

观众们开始对那个会吹口哨、表情和肢体语言都栩栩如生、有着两个圆圆的大耳朵的米老鼠着迷了。1931年,《蒸汽船威利》更是被提名奥斯卡金像奖,参评类别则是专门为之设立的最佳短片奖。

尽管在业内,沃尔特已经小有成就,但资金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这时,上帝又为一筹莫展的沃尔特开了一扇窗:一位名叫乔治·博格费尔特的纽约富商,想把米奇和米妮的面具作为圣诞礼物送给自己两个作为“米老鼠控”的孩子,于是便从迪士尼厂买下了,把米奇和米妮的形象绘在玩具、书籍和服装上的专利权。结果,这些商品一经上市就一抢而空。

这件事给了沃尔特很大的启发——他很快与纽约的一家出版公司“拜博·兰”达成协议,出版了《米老鼠集》。发行第一天,就售出了97938册。接着他又向金氏影片辛迪加出售了在报纸上刊登米老鼠连环漫画的特许权,这些漫画很快就在国际上风靡起来,甚至比制片厂拍的短动画片更受欢迎。于是,米老鼠的连环画也在全世界大量出版了。

到了1932年年底,美国已有八百多家大公司,在销售价值千百万美元的迪斯尼周边——这给制片厂带来了30万美元的意外收获,占全部纯利润的三分之一。接着,沃尔特又聘请了在欧洲的商品销售代表,做各种带米老鼠耳朵标志的商品——从牙刷到很小的厨房洗涤槽。此外,由于准许莱昂内尔玩具火车公司生产玩具米老鼠四轮小车,那惊人的销售额很快便挽救了这家濒临破产的玩具火车公司。

1936年,《良友》杂志的1月刊首次向中国的上海大众介绍了米老鼠,以及米老鼠的爸爸迪士尼,随后各家媒体跟进报道,米老鼠和他的宠物狗布鲁托迅速蹿红。

之后,《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于1937年12月21日在洛杉矶小范围上映,随后开始大范围在全美、世界各国上映,而次年的6月2日,《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终于在我国的上海、南京等城市也有了排片。据《申报》记载,《白雪公主》的中国观众人次均过万,票房超过700万元,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

虽然是30年代的早期作品,但《白雪公主》依然采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动画拍摄设备——多层摄影机进行拍摄,栩栩如生的多层次动态画面组合解放了动画片中的卡通形象,前景、中景、后景三个不同层次的画面得以实现联系紧密的互动,让当时的观众眼前一亮。

以此为起点,《小神龙俱乐部》栏目从94年开始在我国31个省市进行播放,每天轮番播放的动画片包括:《泰山》、《波波安》、《神偷卡门》、《星际宝贝》、《奈德梦游记》、《马丁的早晨》、《木乃伊战士》等,第二年又引进了影片《狮子王》,到了98年更是推出了中国题材的动画长片《花木兰》,并在全球收获3.04亿美元票房,并获得金球奖和奥斯卡提名——可以说,早期迪士尼的自有IP打造功力杠杠的。

弊端凸显,转型迫在眉睫

谈回今天所有迪士尼粉的梦中城堡——迪士尼乐园——它的建立也离不开沃尔特的独具匠心。沃尔特不仅具有灵敏的商业头脑,也有极强的执行力,能够将自己脑子里无穷的创意变现。

当年只身游玩好莱坞的沃尔特观察到,大多数来此休闲娱乐的旅客们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究其原因是由于当地并不完善的基础措施,于是他想,为什么不自己造一个令人满意的乐园呢?随后,第一家迪士尼乐园于1954年9月破土动工。

在乐园建造的各个阶段,沃尔特在察看时会不时蹲下身来,询问工作人员有没有考虑过从儿童的角度去设计。有一次,沃尔特看到乐园中的“美国之河”上,“马克·吐温”号正缓缓驶离码头,只有几条小船穿梭往来,显得有些凄凉。他要求再增加一条大船。不久,大帆船“哥伦比亚”号便出现在“美国之河”上。有又一次,沃尔特在乘火车观看园中的各处景观时,发现树木会挡住火车上游客的视线,看不清园内景致,就下令把已经栽下的树重新挖起来后移50米。其他人有些犹豫:这一来不知又要花费多少钱。“一切都要以游客为主!”沃尔特斩钉截铁地说。

终于,1955年7月,美国洛杉矶的迪士尼乐园正式对公众开放。以美和奇为特征的博物馆、集博览会、游乐场、社区中心、集市、火车站、乐队表演室、饮水泉、玩具店、宠物店等等——沃尔特终于把脑海中的这些拼图一块块拼凑成了现实。

不幸的是——1966年,65岁的沃尔特去世,迪士尼开始渐渐偏离原来的轨道:动画进入低谷。特别是在前工作室主席杰弗瑞·卡森伯格离开后,迪士尼动画就一直停滞不前,被真人电影大幅赶超(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只完全制作了12部动画片)。整个八十年代,公司只能通过再版经典(如《灰姑娘》和《小姐与流氓》等)来弥补空缺——突然间,迪士尼的创造力就好像被榨干了一样。

在沃尔特去世后掌舵迪士尼的艾斯纳,骨子里是个独断专权的boy,重要决策经常忽略董事会流程——就好比他曾一意孤行聘用儿时好友Michael Ovitz出任公司总裁,却在15个月后和好友闹翻,令公司被迫付出2亿美金的巨额赔偿金。除了内忧,彼时迪士尼的外患也日渐凸显——事实上,自2000年以来,迪士尼的市值比媒体股指数低30%,一是由于梦工厂这个劲敌的威胁,再来迪士尼在96年收购ABC后,就以每年百万美元的速度在亏损,尤其是美国“911”事件后,迪士尼公园的游客数量大幅度减少——米老鼠的成功很难复制,自己一时半会儿又走到了创新的瓶颈——这也难怪,即使迪士尼在米奇之后还推出了其它一系列的IP形象,但是当人们提到迪士尼,第一个想到的还是米老鼠(许是由于首因效应)。然而,如果仅靠米奇、米妮、唐老鸭和小熊维尼就想永久的混迹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毫无疑问是行不通的。

彼时的迪士尼,急需探索一条新的商业模式。

建立生态,收割行业红利

2005年10月1日,被“全华尔街和好莱坞所反对的”艾格正式接替了艾斯纳,受任为迪士尼的首席执行官,重新给迪士尼加上了debuff。

他给大家变的第一个魔术是这样的:

皮克斯当时的老大乔布斯和迪士尼爸爸艾斯纳的关系曾被评价为:“如果你把这两个人关进一间屋子里,他们毫发无损出来的可能性是没有的”;乔布斯本人也说过,“只要艾斯纳在位一天,就没有和迪士尼合作的可能。”然而在艾格上任的几个月之后2006年1月),迪士尼就宣布以74亿美元收购了皮克斯,而乔布斯只有一个条件——即使皮克斯被收购,也必须保留现有的管理层和企业文化。艾格不但答应了这一要求,还取消了原本与皮克斯形成竞争关系的circle 7部门——现在看来,皮克斯的独立性和“以下犯上”文化,正是它能不断推陈出新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反过来也推动了迪士尼动画的发展。

之后,迪士尼开始像打了鸡血一样突飞猛进:09年以40亿美元收购拥有5000多个超级英雄IP的漫威影业;12年又以同等价格收购全球第一大电影特效公司卢卡斯影业,获得利润丰厚的《星球大战》系列的控制权(包括周边商品和玩具的利润),将自己的IP库存扩充到几近完美;到了今年,更是以713亿美元天价收购二十一世纪福克斯部分股份,迪士尼同时将获得福克斯的电影工作室、Nat Geo、付费电视Star TV以及Sky TV和Hulu的部分股份——这笔交易的总价值约为851亿美元(含额外承担的21世纪福斯的138亿美元债务)!

但是这笔交易亏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下列这组数字:

目前,迪士尼在美国本土票房中占据着前所未有的30%的市场份额,这个数字在与福克斯合并后只会增长——毕竟福克斯的市场份额约为9%,在两家合为一体之后,迪士尼将以一家之力,占据北美票房40%的份额!

神奇的是,在迪士尼转型“买买买”之后,仿佛又打通了一度堵塞的IP任督二脉,对自有IP开始摸索出最大化的开发:

动画电影是迪士尼最早起家的业务,也是迪士尼IP资产库最主要的来源,对于经典IP,迪士尼总是能把同一动画作品翻拍出不同的特色,迎合每一阶段市场的观众口味。比如,他开始将“白雪公主”衍生成公主系列,《长发公主》、《爱丽丝梦游仙境》、《灰姑娘》、《美女与野兽》、《冰雪奇缘》等等影片几乎都得到热卖;各大IP都会固定推出续集(如《玩具总动员2》、《汽车总动员3》等);而围绕这些IP,迪士尼又产生了包括电影、游戏、主题乐园、文创产品等不同领域和不同形式的主要衍生业务。

在“影游联动”的风口,以《冰雪奇缘》同款手游为例,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等平台开发的相关游戏《冰雪奇缘:冰纷乐》就获得了巨大成功。此外,迪士尼旗下的游戏还包括《迪士尼:无限》、《复仇者联盟》、《企鹅俱乐部》等。

主题公园就更不用说了,自1955年7月首座迪斯尼乐园在洛杉矶开园后,就立即成为世界上最具知名度和人气的主题公园,每年吸引了数以千万的游客前来游玩。据迪士尼2017Q2财报显示,截至去年三月,迪士尼乐园运营利润同期增长了27%达到了7.5亿美元!它带来的良好的示范效应,使主题公园这一游乐形式在世界各地普及推广,迪士尼乐园走出美国,在日本(1983年)、法国(1992年)、中国香港(2005年)、中国上海(2016年)纷纷落地。

IP帝国迪士尼此时已经稳抓大地。

可是,迪士尼果真就是一座不可逾越的珠穆朗玛峰吗?

我贩卖的不是内容而是文化价值观

以迪士尼为首的美国商业动画能够席卷全球,除了它源源不断的“新点子”,更重要的是迪士尼对于文化的输出与价值观的构建。

事实上,迪士尼动画的取材十分广泛,比如:除了我们上文提到的《花木兰》取材中国《木兰辞》、《狮子王》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白雪公主》取材德国格利童话外,还有《木偶奇遇记》来自意大利、《美女与野兽》来自法国等等,但即使是这样不同文化的相撞,也能被迪士尼将素材美国化,让其适应美国人的口味;同时又能将素材全球化,让任何文化背景的人都能看懂——或者说,这就是所谓的“迪士尼化”:用迪士尼自己的方式将不同的故事重新叙述,打上自己的烙印,再无差别推向全世界。

而其中这个“迪士尼化”烙印,就是迪士尼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在迪士尼众多的动画及影片中,其主流文化价值观大致分为三类:

一、家庭至上原则

迪士尼创始人沃尔特曾说过:“人永远不能为了事业而忽略家庭。”在过往的迪士尼动画中,多的是和谐关爱的家庭氛围:《小飞象》中珍宝太太对小丹波的爱、《海底总动员》中马林对尼莫的爱、《美女与野兽》中慈父对贝儿的爱、《美人鱼》中国王对小美人鱼的爱等等,这些体现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纽带的情节,总能跨国籍、跨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下去——特别是在情感严重缺失的现代。

在美国真人电视剧《犯罪心理》中,超过半数的罪犯心里扭曲的根源都是来自不和谐的家庭,他们中大多数都有着各式各样的童年阴影;而日本富士电视台的纪录片《福原爱:镜头下的四分之一个世纪》中,最让人感触的就是妈妈对小爱酱的教育和陪伴——同样是输掉了球,爱酱哭着跑向妈妈的时候,得到的是耐心的开导、关切的抚摸和正向的激励,而对面的小男孩换来的只有身边大人和队友们的推搡与嘲讽:“自己不好好练习有什么办法,快打球去”、“人家等着你在呢听见没?真是不敢相信”——像这样令人又沮丧又难过的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在迪士尼动画中——如果你恰好也有这样有爱的家庭环境,那么恭喜你,迪士尼动画一定能激起你的共鸣;但倘若你无缘体会这种关爱,那么迪士尼动画更会成为你所向往的港湾——无论如何,迪士尼都打得一手家庭好牌。

二、自由勇敢独立

与中国传统的“集体”观念不同,西方崇尚“自我”的表达。这部分价值观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公主系列”,特别是迪士尼后期的公主——她们抛开了“等待王子来救援”的人设,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实力夺得胜利,甚至可能反过来去“拯救王子”(比如《怪物史莱克》)。13年风靡全球、获得巨大成功的《冰雪奇缘》里的艾莎和安娜,都有明显的好胜和独立性格,影片中甚至没有出众的男性来撑场(也不需要),里面的浪漫爱情线也成了调味剂。

因此,这种对独立的推崇十分符合现代人(特别是女性)的自身定位,勇敢而独立的追求自己所想,并不是一件难堪的事情,相反它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自由、勇敢和独立这三点,是迪士尼塑造主角形象必不可少的元素,这种正面性格的培养当然也更容易在全球范围享有美誉。

三、遵循因果报应

最后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美国宗教的影响——迪士尼动画中普遍反应出一种因果报应的价值观:坏巫师、邪恶皇后、害人的怪物等等,只要是这种反面的形象,最后要么自食恶果,要么被“善”的力量所感化,然后改邪归正:比如《超能陆战队》中作为幕后主使的卡拉汉,最后因为小宏等人的牺牲而悔过自新——这种尊重自然、劝人向善的思想在有“信仰”的国家中是非常容易就能行得通的。而即使在没有统一教会信仰规定的我国,这种“和谐”的正向宣扬也十分符合我们国情,不是吗?

宣扬人性向善、众生平等、人与自热应和谐共生的主题,自然会被全世界所接受。

因此,从迪士尼的动画价值观输出案例中,我们可以肯定,无论是动画产业还是整个文娱产业,成功IP形象塑造的背后,是对整个受众市场的把控——我们需要知道,受众想要的是什么!柔弱的单一人格女性看腻了,我们就给你自立的丰满人设;需要家庭的温暖和抚慰,我们就给你良好的示范典型;好想有一个聪明温柔又对我宠溺的男友,那Nike拿好——总之,需要对市场有精准的把控能力。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IP投放

从上文我们可以知道,要想像迪士尼那样真正打造好IP,除了创造力和实力的双重叠加,最重要的是——内容得体现出能引起人共鸣的三观。那难道我们就只能跟在迪士尼身后走这种大众普适化的观念输出了吗?

动漫产业大国日本显然不这么认为。

今年,日本动画协会在《日本动画产业报告2017》中提到,日本动画产业市场规模已经突破2兆日元,但与欧美动画风平分秋色的日本动漫,无论是从绘画风格、内容表现形式还是价值观的输出,都俨然与“迪士尼们”大相径庭。

相比起“迪士尼化”欧美动画的普适性,日漫将行业划分的更加细致,面向群体也更加小众化,粗略也可分为:热血(《海贼王》、《火影忍者》等)、机战(《机动战士高达》、《超时空要塞》等)、运动(《网球王子》、《灌篮高手》等)、美女(《美少女战士》、《人形电脑天使心》等)、推理(《名侦探柯南》、《恶灵骑士》)、神魔(《圣斗士星矢》、《地狱少女》等)、历史(《银魂》、《黑执事》)、宠物(《魔法咪路咪路》、《神奇宝贝》)等等,风格上也分治愈(《夏目友人帐》、《水果篮子》等)、黑暗(《未来日记》、《进击的巨人》)、写实(《轻音少女》、《爱丽丝学园》)、猎奇(《翼年代记》)等等——所有这些“独特”的内容投放都有固定针对的人群——机械迷也好、御/玉女控宅男也好、特殊癖好者也好……无论你有什么千奇百怪的偏好,日漫都不会歧视、也不会放弃!它都会推出为你量身定做的内容供你挑选!

但分散的市场、日本“匠人化”作业也容易爆发“创造力枯竭”的危机(比如虽然号称宫崎骏的门徒,在宫崎骏逝世之后高畑勋的作品显然没有宫崎骏的反响热烈),因此日本也有产生行业寡头的趋势:

去年的《日本动画产业报告》显示,在88家动画制作领域公司的业界,排名前五位的动画公司占据了全体6成的收入——为了存活下去,日漫界预期也会出现迪士尼公司这样的吞并局面:现金流充裕的大公司,将不断吸纳有创造力的小型公司人才,通过合作的方式达到共赢。

IP地域化,或将形成文化壁垒

如果说5到10年之内,各派文娱公司都会加速融合并根据自身定位向市场投放IP,那最后的发展趋势就是寡头市场垄断咯?

也不尽然。

大家现在可以出门,街上随便拉一个小朋友,问他对灰太狼和熊大熊二熟悉些还是对米老鼠唐老鸭熟悉些?喜羊羊可是天天在电视台循环播放,而米老鼠却在当年就签约只在中国播出一次——现在的中国小朋友,谁还知道米老鼠是个啥?你迪士尼再火又能怎样,来上海开园还不是把标志性的迪士尼城堡金色尖顶换成了中国的牡丹花和上海市花白玉兰造型,甚至上海“迪士尼小镇”也采用了传统海派石库门的建筑风格——新的IP年年有,冲击总是来的防不胜防,但“本土化”的东西,无论是出于政策还是受众成长环境,自有文化壁垒都将是未来文娱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去年我国上映的《大护法》讲述了奕卫国大护法为寻太子误闯花生镇,卷入一场被欲望支配阴谋中的故事。虽然因为一些原因被标为禁片,但其中的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无不令人叫好;类似还有16年的《百鸟朝凤》——这些都是中国正在逐渐显露自有IP的黄金证据。

现在正大热的故宫文创也是一样:故宫本是我国传统文化IP,拥有古典、严肃的气质,如今经过一系列人格化的IP运营,拉近了它与观众的空间距离,也拉近了古往今来的时间距离——如果有一天,国家放话说,“故宫!我不管你了哦~你要靠自己赚钱养活自己了!”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这场中国自有文化的深耕只会愈演愈烈,故宫博物馆只会推出更多更新、更全、更有趣的玩法——而到了那一天,我国的自有IP形象终于可以不再限固于孙悟空,而会有更多既带有我国传统文化烙印、又贴近我们生活的选择,那时的我们真的还会如此追捧“迪士尼们”所带来的新鲜感吗?

再回到我们前面分析的日本动漫产业,文化壁垒的趋势已然有了苗头:

从日本公信榜ORICON发布的“日本影音书籍销售总榜”(数据来源是日本公信榜ORICON)——又即日本IP收入榜单中,我们可以发现:欧美IP从16年开始,在日本的人气就有所下滑,16年仅《星球大战》和《哈利波特》系列得以入围,到了去年更是只剩《星球大战》孤零零的待在第24名的位置,剩下全是日本国内自有IP。

于是乎,如今比起争相洗脑抢占市场,对自己的发展有明确的规划似乎成了更明智的选择——是做一体化战略规划,打通上下游渠道?还是做相关多元化战略部署、抑或是混合发展战略?

总之迪士尼的大方向可是相关多元化中的同心战略——明明是做内容起家的它,主要收入来源却不是动画影音,而是它的IP周边:

当然,日本的大多数IP也选择了一样的路线——它们利用自己IP的人气,建立动漫主题公园、开展动展、或是在原有的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加入动漫元素,利用动漫IP大大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而无论是环球影城乐园、日式主题公园(三鹰吉卜力美术馆、静冈樱桃小丸子乐园等)等等这些带有地域文化特色的IP衍生品,都将再次反过来加速和巩固文化壁垒的形成。

警惕产业替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假若各国的文化壁垒最终形成,各地寡头也割据好了各自的势利,我们就该担心出现内容单一的车祸现场了吗?不用,因为巨头之间的相互竞争,只会加速内容质量的提升——比较之下,我们其实有更加需要关注的地方。

如今因为外卖兴起而垮掉的方便面销量就是一个警钟,随之而来的比如自热型饭盒等都在不断更新着人们的认知——既然都是可以不出门、不用自己花功夫就能吃到食物,我为什么不点个内容丰富的外卖还要去吃惨兮兮的泡面?我泡个面还要找热水呢,自热型饭盒连开水都不需要了呀!这就好像当年在杯面问世之前,也没人会想到,填饱肚子的步骤可以如此简化一般,谁又能保证,在未来不会出现比动画、或者说是文娱产业更让我们心动的另一个选择呢(比如更低成本获得更大快感)?

要知道,曾经为了多卖几张专辑,“周杰伦们”可是盗版打击的重度拥护者,而如今却堂而皇之地参加着盗版着“中国好声音”的节目“中国新歌声”——这种现象的背后,除却其它部分因素,和现代文娱产业的盈利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无关系——歌手完全可以不靠卖歌碟谋生活(比如参加综艺节目)!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中国的华侨城集团。在它的三方面构建(文化新城镇、旅游地产业和金融电子体系)中,度假区生态建设(如欢乐谷、民俗文化村、东湖风景区等)是否能在未来取代“主题乐园”的需求?(当然了,如果真想取代,确实还需要加一大把力。)

反过来,文娱产业如果想杜绝这种百年之后的隐患,也需要做到从内容到形式上的迭代,其中“科技”是一把关键的钥匙。

科技是如何推动世界进步的,自然无需多言,但传统观念认为的“科学和文艺相对立”早已过时,许多嗅觉敏锐的动画公司已经开始在内容上体现科技——比如《瑞克与莫蒂》,里面怪人科学家爷爷带着孙子参与的魔幻旅程没人能保证不在之后成为现实;另一方面,VR/AR的运用也许能不再局限于3D/4D/5D的观影体验,如果能用此技术打造一座虚拟游乐园,让人在家就体验到游乐场的乐趣,也未尝不是一种新的思路。

因此,警惕产业替代,打造更好的娱乐休闲体验,或许能从内容科幻化与形式科技化上着手。

再回到最初我们所谈论的迪士尼,实际上整个公司的战略也从一开始的相关多元化战略渐渐转为了混合型战略——最初那个只想画画的小男孩,能想到今天要为了整个产业劳神费心么?

天色渐暗,晚风也带来了一丝秋意的清冷,四周暗流涌动。南瓜王杰克站在高地,等待着太阳褪去它最后一缕余晖,是时候重返人间了。

这一次,它想把人间牢牢地握在手里。


本文由LinkNemo爬虫[Echo]采集自[https://www.ithome.com/0/392/092.htm]

本文标签
 {{tag}}
点了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