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来,到底是要追寻什么呢?
这或许是人生的终极问题。
或许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也或许这根本永远没有答案。你我他虽然不曾求证大道,但你我他或许都是悉达多。
当他还少年时,他聪慧、俊俏,随父亲识神明,并为神明献祭。
他总是充满了不安与怀疑,对这个世界的本质有着无尽的好奇。他觉得只是一味地学习别人教授给他的知识,永远无法证悟自己的道,于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他优渥的一切,成为了一个苦修的沙门。
当他正当青年,数年沙门,他一直在林中四处流浪,苦修、思考、禅定,把自己折磨得骨瘦如柴。
他试图通过自我折磨和泯灭来寻找答案。然而,这种极端的自我否定并没有带来内心的平静,反而让他更加迷茫和困惑。苦修除了让他的意志变得更强,对身体的欲望更低之外,并没有一点悟道的迹象。他顿悟苦修与醉酒获得短暂的逃避并无差别,离真正的开悟、解脱仍十分遥远。
于是他告别了沙门苦修。
当他已值壮年,他前去朝拜佛陀,听取佛陀的教诲。
他初见佛陀,佛陀面庞宁静,无悲无喜,又好似从内心绽放轻柔的微笑,便知佛陀确已得道,是为开悟之人,也发自内心地相信他所说的教义。
尽管佛陀的教诲无懈可击,但他认为讲经传道不是他寻找的答案。
他说:“佛陀本身所经历和体验到的秘密,觉悟,智慧,是无法用教授给任何人的,所以我要继续走自己的道路,走出自己的解脱之路。知识可以传授,而智慧只能自己体悟。一个人必须探入自己的最深处,才能真正了解自我的本质和意义,进而到达解脱。”
他决定继续寻找自己的道。跨过那条河流,他回归到尘世间,尝试读懂生命之书。
他成为了一个曾经蔑视的俗人,他过分纵容自己,甚至比一般的世人还要堕落,并最终在世俗情欲中迷失了自我。
当他步入不惑,白发依稀,那些曾在他心间呼啸的圣音也逐渐微弱。
但他终究惊醒。
他远离城邑,重新步入山林,回到了那条属于他的河流。在那条河流边,他几乎在迷惘中求死。
他聆听那条河流,审视自己的过往,并从心底里感受到了无常,感受到了自我的虚妄。他终于不再与命运搏斗,不再与意志作对。他认知了圆满,赞同事件之河,赞同生活的奔流,满是同情,也满是喜悦,顺流而行,融入统一。
每次读赫尔曼·黑塞的这本《悉达多》,感受都不同,很难说读这本书能获得什么。
但是每次读这本书都会觉得宁静。
不屈从于任何外力的驱使,听从内心的声音吧。
一块石头,一段时间后,它或许会成为土,生出植物,变成动物,变成人。它是石头,是动物,是神,是佛。无论它是什么,它都值得敬爱。万物皆可爱。